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土家族,苗族,瑤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這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p>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期間氣候氣象
春分點隨地球自轉變化,地球每天的自轉并非24小時,而是23小時56分,每四年就會累計減少一天,從而影響節氣的時間,按照這個規律推,今年的清明剛好就在4月4日。4月4日清明2004年和2000年就曾出現過,而4月6日清明則在1939年、1935年等更早年的年份出現過。
到了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
我國北方,氣溫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風,是一年中沙塵天氣多的時段。北方許多地區4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已經達到10℃~15℃。我國的東北北部、西北部分地區雖說還沒有進入春季,但從1971~2000年的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呼和浩特3月的平均極端最高氣溫就已經達到了15.7℃、西寧18.9℃、齊齊哈爾13.5℃,對處于4月上中旬的清明期來說,這些地區有時氣溫明顯攀升不足為奇。
山林田野草木萌發,恰逢春游、掃墓、植樹時節,預防森林火災十分重要。
清明與清明節的關系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為什么會下雨?
清明前后,海洋的暖濕氣流不停的向在大陸輸送,大氣層里的水汽比較多。水汽一到晚上就凝結成毛毛雨。再者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里的云走得很快。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因此清明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假期間外出踏青掃墓的小伙伴們,一定要注意攜帶雨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