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幾年前自己寫的《懷念兒時那些好玩的游戲》,略有修改。插圖均來自網絡。)
無論哪個年代,游戲都是兒童的天性。無論什么年齡階段,想起自己小時候玩過的那些游戲,任何人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在我小的時候,沒有電視,更沒有電子游戲,所有的游戲都是因地制宜的。但小伙伴們玩起來,一樣地廢寢忘食、興趣濃郁——
抓子兒:五個相同大小的圓滑的石子兒,一個往上扔,必須在接住掉下的石子兒前把地上的其他石子抓到手里:首先每次抓一顆,四次抓完;然后分兩次每次抓兩顆,以此類推,直至在接住扔到空中的石子前一次把四顆石子全部爬在手中。有小伙伴老家在北方,有人從家鄉帶來羊拐骨當“子兒”來抓,光滑可愛,令人艷羨。
跳皮筋:幾乎每個女生都會玩也喜歡玩的游戲。最好的皮筋是用扎辮子的橡皮筋串成。誰要是有這么一個皮筋,便是全校最受歡迎的人。跳皮筋的方式也花樣繁多,唱著歌曲一級一級跳上去,最高級別時拉皮筋的人將皮筋舉到頭頂,跳的人甚至要翻跟斗才能跳過去,其難度之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得會的——我就從未學會過。呵呵!
丟手絹:夏天夜里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那首歌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到小朋友的后邊,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抓住他,快點快點抓住他!”女兒高中入學軍訓時,晚上出操,班上50多名同學就在玩這個游戲。
翻繩子:也是女生最愛玩的游戲之一,下課后幾乎隨處都可見幾個女生湊在一起玩。有幾個人輪流翻的,也有一個人翻的——曾經有學姐教過我幾種花樣,翻到最后變成飛機、鳥巢等圖樣,可惜都忘記了。至今仍記得的是一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游戲:嘴里念著“敢把皇帝拉下馬”,繩子在手上繞來繞去,念到“馬”字的時候把繩子一拉,本來纏在手上的繩子便全部松開了。老人家們看到我們玩翻繩子的游戲時喜歡說,再翻就下雨了。翻繩子真會把雨給喚來嗎?至今尚未得到驗證。
玩“東南西北”:一張正方形的紙折成,上面寫著東、南、西、北以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位,在手上玩的游戲。問:你要東還是南?回答:我要西南。翻開一看:哈,你是地主!很有趣,最喜歡在看電影之前玩。
。
跳房子:用粉筆在地上畫出“房子”,用“串”來跳。“房子”的圖樣有好幾種,玩法也各不相同。“串”一般用螺絲殼串成,最好的是用算盤珠串成,但實在都沒有的時候,用石頭也行。
坐轎子:最少要三個人才能玩。“抬轎子”的兩人手腕交叉相握當做“轎子”,一人坐在上面。有時候坐在“轎子”上的人還會帶上花環扮新娘。人多的時候其他人便扮吹鼓手,嘴里嗚里哇啦地模仿樂器的聲音.可惜找不到圖片。
搭城門:四人四腿相搭,轉著圈圈跳,跳到跳不動甚至摔倒為止。
撈魚:人越多越好玩,一邊玩一邊唱:“一網不撈魚,二網不撈魚,三網撈個大——大——大——大鯉魚!”
老鷹抓小雞:這個不用說了,至今都是幼兒園老師最喜歡帶小朋友們玩的游戲之一。 奇怪的是印象中,“老鷹” 從來沒有抓到過“小雞” 。
瞎子抓人:用猜拳或者“手心手背”的方式決定誰當“瞎子”,將手絹——很多時候就用紅領巾啦,呵呵——蒙住“瞎子”的眼睛,其他人或者笑或者跑過去拍一下“瞎子”的背打一下他的胳膊。“瞎子”抓住誰,誰便是下一個“瞎子”。
打陀螺:女兒10歲時,跟我去去貴州出差,給她買過一個陀螺,用塑料做成,五顏六色的,女兒玩了兩天就不知道丟到哪兒去了。自己小時候玩過的陀螺是木頭的,為了轉起來漂亮,上面用彩色粉筆涂成彩色的“年輪”。我打陀螺的水平不怎么樣,但由于我的陀螺漂亮,很多男生都喜歡借我的玩。
挑木棒:需要絕對的耐心與細心以及準確的判斷力的一種游戲,一個不小心,便很有可能功虧一簣。
扔小刀:這是我小時候最愛玩的游戲之一——雨過天晴的時候,兩個人用小刀或釘子在地上畫一個四方形,平均分成兩半。用小刀在自己的地盤里依次扎一下、兩下、三下……小刀不倒,便可以在對方的地盤里瓜分一塊“領土”。
滾鐵環:男孩子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
撞拐:最牛氣的童年游戲之一,據說已經有全國性大賽,相信多數人都玩過,就不上傳圖片了。
童年時經常玩的游戲還有疊紙飛機、放風箏,打沙包……那個年代作業很少,學習也不緊張,往往是一放學就呼朋引伴地到處玩去了。
曾經一起玩游戲的小伙伴們,如今已經星散四方。假若再度相逢,是否還可以再跳一次橡皮筋,再玩一次紙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