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白鏡
最近,無論翻開騰訊新聞,新浪微博,微信等各大信息平臺,無一例外的主題是圍繞王寶強的婚姻生活,以及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奧運會。撇開社會中對于這些熱點事件的看法,談談為什么這些熱點事件會造成這么多人來圍觀。前中央主持人張泉靈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中提到,任何吸引眼球的事情,首先不要判斷該事情是否很低俗?要抓住這個事件為什么能夠成為熱點,引起他人的關注。她認為人性當中的起哄和期待反常使得這些事件,以及希望親身體驗的動機,使得這些平凡的事件變得不平凡。
起哄
起哄也是我們常說的隨大流,從眾等詞語。如果想要了解人類為什么從眾,就必須從一個事件開始說起。美國心理學家想要知道人的看法是否會受到他人看法的影響,一共4個人,包括1個虛假被試,2個實驗者和1個真實的被試。4個人圍坐在桌子面前,觀看對面長短不一的直線,其中一個虛假的被試報告與真實結果相反的結果,另外2個人也報告了與真實結果相反的結果,最后輪到真實的被試報告實驗結果時,他多數情況下與實際情況相反的結果。
明明知道答案不對,那為什么會選擇報告一個與自己認知相反的結果呢?后續的實驗結果發現,人們在面臨群體中其他人的決策時,會選擇從眾行為,以降低自身的焦慮感,同時能夠保證自己與多數人一樣,以分散自身的責任。因此,想要增強影響力,就必須激發大眾的從眾行為。
期待反常
有的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無時無刻都要出現驚喜和意外;而有的人希望自己是住在格子里的人,每天都是體驗著相同(或者類似)的生活。比如,許多東西進入我們的眼球之后,經過信息傳到至大腦皮層,接著在大腦中進行分析處理,并且與之間的經驗進行比對,發現相同則相安無事。稍有異常便會引起警覺,關注到異常點。
臨場感
無論是誰,都希望自己能夠盡可能地去體驗。比如美國有個直播軟件上曾經報道過兩個穿著白大褂的年輕人,在一個小時內只圍著西瓜圈橡皮筋,看多久這個西瓜才會爆,后來20萬的人觀看了這場“演出”。在600萬人當中的2萬人,相當于13億中國人的430萬人收看。再比如,前段時間某直播平臺上的妹子因為太累,躺在椅子上睡著了,后來不太舒服又醒了,跟觀眾說趴在椅子上睡覺。后來陸陸續續來了10萬人,一躍成為網紅。這兩個例子都說明想要提高影響力,就必須從臨場感做起。比如使用直播軟件給學生上課。
無論熱點如何,實際都是抓住了人們的“痛點”。所謂“痛點”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真實的需求,要發現這個實乃不易,而很多人抓痛點都抓得不太準。比如,手機APP上就有關于萬能遙控器的軟件,但是實際上人們很多情況之下,不是特別需要這個東西。首先,遙控器很多時候找不到,但是一般不會離開家里,所以總會找到的。其次,還面臨著許多型號匹配的問題,遙控器如果放在家里,完全就沒有必要再特意準備一個萬能遙控器。
所以,歡迎大家能夠在這樣一個自媒體時代,活出自己,走向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