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芳華》這部片子有期待,源自嚴歌苓。
嚴歌苓,自幼父母離異,少女時代是一名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二十上下,在女性最青春的好年華,主動請纓,成為一名戰地記者,自此“潛伏”在嚴歌苓身體里的“作家基因”一下爆發了。張氏說,成名于趁早。
嚴歌苓的成名也算早的。22歲那年,發表了電影文學劇本《心弦》,次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成影片。值此,嚴歌苓開始在文壇崛起。后,李安、張藝謀、馮小剛等影視大腕陸續購買其小說的電影、電視劇的版權。這位與莫言、余華、遲子建同在魯迅文學院汲取營養的女性作家,相比于他人,文筆更是極度凝練、高度精密。她文筆超美,善于描寫,她會講故事,生動的描述、精彩的故事,便是絕佳的結合。她剛柔并濟,這就是外表柔弱、內心硬朗得女性作家所帶給讀者的不一樣的文字感觀。
如果你錯過了《老師好美》《危險關系》《金陵十三釵》《小姨多鶴》《一個女人的史詩》《陸犯焉識》……就不要再錯過《芳華》。嚴歌苓善于寫女性,認為女人比男人更有寫頭,因為她們更無定數,更直覺,更性情化、更敏感。
嚴歌苓筆下的女性人物有一個共性,她們都有一點點遲鈍,有一點點缺心眼,她們是邊緣的,弱勢的。可就是邊緣弱勢的女性卻如一滴水一樣折射出豐富復雜的現實和人性,其力如水,亙古綿長。《芳華》中的女性亦如此。拍《芳華》,馮小剛是看中了故事中的文藝兵情節和對青春的緬懷。初看,是文工團的盛世美顏;再看,是時代洪流以及戰火淬燃中的命運殘酷;再細看,是歲月洗煉之下的真情悲憫————“青春不是年華,是心境,是無邊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
許久沒有可看的電影,原定國慶檔的《芳華》,算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事情,自然被列入計劃。我喜歡買票去電影院,認為看電影是個非常“正式”的事情。取票、檢票、進場,入座、關燈、這些環節與在家里不同,這是有“儀式感”的,這把很小的事情當做了很莊重的體驗。即若在家里看,我也有鎖門、關窗、拉簾、閉燈的習慣。 有些氛圍,是觀感愉悅的前戲,少了這些,觀影便不是完整的。
昨日看新聞,知曉 《芳華》被撤檔,心里是有幾分不爽的。 徐徐遲遲,自有它的道理,好的事物,值得等待。待到春風傳佳音,我們再相逢,期待《芳華》被善待,早日公映,買上一張電影票,走進電影院,用20多塊錢為自己買回一次對青春的“共鳴”——它“熱血、激情、擔當、躁動、純真,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大時代下的個人生命敘事,永遠都會震撼人心。聽嚴歌苓和馮小剛講故事,《芳華》不會讓你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