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帝都的產品朋友在一起胡侃的時候,提到一個問題,如果這兩三年行業泡沫爆發,一些沒有商業模式的公司倒閉或轉行,那產品經理該怎么辦?有人說:找個大廠待著唄;也有人調侃:回老家開飯店或者賣手抓餅!雖是玩笑,細想下也許這一天并不遠,那么PM們是不是也得問問自己:是否有實力進個大廠或者有勇氣回老家賣手抓餅?
這個圈在慢慢走向理性,記得15年那會,我們校招產品經理,同事們都在開玩笑:10個應屆生,8個產品狗。學生物的,機械的,化學的的,都投這個崗位,誰讓招聘要求上寫著:專業不限呢。面試的時候,通常我會問:為什么想做產品經理啊?答案大多是對做產品很感興趣,覺得自己很了解人性,或者很想能改變世界等等…也會有幾個比較實在的“寫代碼太累了,還掉頭發,做產品輕松點”,“我們專業對口的工資太低了,這個工資高點”,“據說這個崗位以后可以做CEO”……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不只是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從業人員越來越多,各大軟件培訓班一批批快速催熟的開發工程師更是多如牛毛。家庭聚會上,七大姑八大姨在一起一說,“誰誰誰家的孩子培訓了四個月畢業就月薪1萬5,快讓你家孩子也去吧,別在廠里干了,賺那幾個錢,還不夠人家零頭的 ”。這并不是夸張,市場最火爆的時候,很多培訓班剛畢業的前端,拿這個工資很正常。膽子大點的,給簡歷增添一些“佐料”,拿個20K也完全可能。就這樣,高薪,前沿的互聯網吸引著各行各業的人們,前赴后繼。
所以,當行業發展速度減慢,資本越來越理性,不靠譜的商業模式漸漸倒下,人才的過剩是必然的。你看,iOS和安卓開發不如以前那么好找工作了,產品崗位也是一樣,泡沫過后,哪些產品經理還能好好“活著”呢?
首先,在某個行業里浸染很長時間,對某一領域有著精深理解的PM一定是越來越值錢的。不少產品經理都做過很多項目。我的一位產品朋友,做過的上線app就有四個,其中包括醫療行業在線問診的,有校園社交的,有移動oa辦公的,還有一個家裝領域的app。雖說經驗豐富,看似全能,但每個項目的數據表現都一般,有些項目甚至只是公司的試驗品。這個崗位看似門檻不高,但做好卻極為不易。這里邊的關鍵點,就是你對用戶,行業,以及業務的理解程度。現在很多招聘信息都明確寫出需要相關行業經驗,而且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行業會越來越細分,因為人才太多,用人者只挑能和崗位最接近的即可。所以,那些“全能”的產品經理們,還是仔細審視自己的背景和優勢,好好地投入在某一行業吧。
其次,在產品這個崗位的范圍內,對其中某一項細分職責尤為擅長的產品會一直被企業寵愛。比如數據PM,用戶增長PM,商業變現PM等等。特別是大廠或到了B輪以后的企業,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尤為旺盛,能存活有發展的企業必定會向產品、技術、以及運營的精細化方向走,所以這類PM也勢必會越來越受歡迎。
最后,還有兩類PM,我認為也會很有競爭力。任何時候創業都不會停止,所以那些有過從0到1完整經驗,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每一項工作都熟悉,并且又會做交互,懂點設計,還能管管開發進度的靠譜PM還是有市場。另一類是那些從事前沿科技的PM,比如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等等
所以,產品經理們,你屬于哪一類?領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