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領導交待給你一個任務,領導說這個事情很重要,要求你在今天晚上12點前,務必要完成這個任務,你看了看現在客廳里的鐘,現在已經是9點多鐘。于是你的大腦非常憤怒,一直在抱怨,喋喋不休的說,我是你們單位的員工沒錯,可是現在是我休息時間啊,況且現在是晚上,你又不能在領導的面前抱怨,于是,你邊抱怨,邊打開電腦,快速的將任務完成了,將文件發給領導。和領導說,你很困了,你要先睡覺了,于是你關上電腦,關掉手機,睡覺去了。
第一天早上一起床,你打開手機,領導發了很多微信,有了很多未接電話。于是你匆忙來到單位,看看是不是昨天的任務沒有做好,還是又有新的任務需要安排,到了單位后,領導看見了你非常生氣,要求你馬上修改你昨天做好的方案,并且在大會上嚴肅批評了你……你心理很難受,心理一直在嘀咕著,昨天晚上我那么晚,還在為單位加班,我也不容易啊,為什么呢?為什么呢?
想知道為什么嗎?沒錯,昨天晚上你給單位加班,可是前提條件是,你有認真對待這件事情嗎?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做事情時要看效果。曾經有那么一句話,你做的任何事情,你說的任何話語,都將作為呈堂公證,說明,你要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同樣的,這些事情和話語都會慢慢的進入領導和同事的大腦,進入對方的認知,從而會對你這個人做事情的態度、專注、以及做事情的質量有一個初步的判斷。
下面我就談談工作中,生活中幾個做事情要看效果的事情:
第一、接受任務
就如前面的具體的故事一樣,當你接到領導或者給同事幫忙的時候,請你一定要慎重考慮,這件事情,以我目前的水平,有沒有能力完成,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需要領導什么樣的幫助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你做事情之間要考慮的。反之,你一旦你接受一個任務后,毛毛躁躁,隨便完成一件事情的話,那么你做事情的效果會越來越差,在同事和領導印象會大打折扣。
比如說,曾經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馬上就要上課了,正前往教室上課的路上,我被領導叫住了,讓我幫他處理一份文件,調整一下版面,鑒于領導的威信,我沒有表達出由要馬上上課原因,于是我就在領導的電腦上,快速處理一下,以便能夠按時去上課,可是我越想快速完成任務,出現的意外的事情就越多。突然之間,電源線不小心被我碰到,斷電了,電腦變成黑屏,打開之后,文件丟失了。我的臉突然咋紅了,心理想怎么辦,怎么辦,領導的文件都丟失了,領導看到我的難處,問我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說馬上要上課了,現在文件丟失了,領導說,沒關系,我的U盤還有一份文件,你上完課再過來,于是我就急沖沖往教室里沖去。
這個是我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發生的事情,最后導致的結果,事情沒有完成,又浪費了很多事情,在領導心中的印象又不好。其實處理這件事情,很簡單,我只要告訴領導一聲,現在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馬上給學生上課,等上完課再慢慢完成。
因此,在接受一個任務的時候,你一定要深思熟慮的去思考:時間方面,能力方面,需求方面等方面原因,待深思熟慮后,再全身心的投入真正的事情中去。
第二、當眾講話
每個人都有想要表達的欲望,都覺得我說的話就是真理,都在描述自己的事情,這個是人類的天性。當眾講話也是要講究效果的。
比如說,昨天我在開班主任會議的時候,有那么一個領導,就是一個非常會急于表達自己的欲望的人,一再強調,我怎么怎么樣,我怎么厲害,你們要怎么,怎么樣。說話的語氣,態度,極其生硬,給人感覺一點也不舒服。
當時我就在思考,這個領導情商肯定是非常低,當眾講話的目的是干什么?作為領導,你就是要站下屬們的立場上,為下屬們提供一些解決問題方向,確定一些目標,給一些愿景,并且用一些,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案例,來說明你的觀點,而不是說,你自己怎么樣,你怎么厲害
無論是人與人溝通也好,還是當眾講話也好,說話者與聽眾就相當于翹翹板,你把自己抬高了,聽眾就自然的降低水平了。你在聽眾中的情感、信任層次就會越來越低,你開展工作會越來越困難。
因此,在當眾講話的時候,無論是你之前是否準備,你都要將注意力投向聽眾:比如說表揚一下下屬,為某一個下屬樹立起一個榜樣;站在聽眾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用一些貼近聽眾的案例來說明。在獲取聽眾的信任,擁有聽眾的情感投資基礎上,再來談談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看法,這樣聽眾會更加容易的接受,效果會更加的好。每個人都是期待他人的認可,每個人都期待得到別人的尊重,每個人都是期待傾聽中更加的舒服。
總之,在生活中、工作中,無論是領導、同事、家人等,都是要看你做事情的效果的,當你要開始從事一件事情時:首先你要考慮以你現在的實力能否做這樣的事情;其次,你要確保這件事情在你的手中,最后呈現出來的結果效果最大化。有些時候,我覺得,你寧愿少做事情,也要讓每件事情效果最好。
做事情是需要看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