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思考與討論
“選擇”與“行動”
1.你最近面臨的一個選擇困境是什么,你有哪些解決它的方法選項?
2.你有被“拖延癥”困擾的經歷,或者成功克服“拖延癥”的經驗嗎?
3.你認為思考與行動哪個應該在前面?你之前是怎么做的?
02 ?發現更多可能
人的一生:有高潮和低谷、左沖右突、思前想后、思維慣性等
由于人遠比想象中更依賴成見,我們很可能在思考時為自己設下了許多隱含假設,自己先嚇倒了自己,四種假設:
1.賽道假設:認為人生是一場競賽,非勝即敗。久而久之,就容易陷入對失敗的恐懼,不敢大步前行?!安灰尯⒆虞斣谄鹋芫€上”就是典型的賽道假設。(給自己的人生設了線,框住了思維,這樣有很多弊端。)
2.低關聯假設:輕視人生經歷之間的關聯,不做看不到即時收益的事情。有些事情一時看起來沒有意義,不代表永遠都沒有用。
3.僵固型心智(fixedmindset):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眼光僵化,認為天賦和能力已經固定,再怎么努力也沒用,遇到挫折輕易放棄;
4.零和博弈:認為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必然有損失,很少設想雙贏的局面,總是想方設法地從別人那里奪取利益。只能說萬事皆有可能。
(回想一下曾經經歷的困局,是否隱藏著這些因素的影響?)
以下有一些相對的新思路,供參考:
1.目標懸置:壓力過大緩一緩,停一停,做做其他事(有意義的事,界定根據每個人需求)。過段時間再重新回到原先的目標,感受會有所不同證明這段時間有幫助,但是不是這段時間都葛優躺。
2.能力嫁接:將世界萬物通過共同性,關聯性,將其組合思考,組合運用。那將是全新的世界,切記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固化思維。
3.特性改造:工作久了都會煩躁,累了整理下房間,丟點不需要的東西出去,重新分配下時間,運用新工具,積極影響上級等(也許會帶來有趣的化學作用)。
對于愛好,則可以嘗試把“消費型愛好”改造為“生產型愛好”,喜歡設計可以做些優質設計模板分享到相應社群,喜歡電影可以寫短劇劇本等。這些過程也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打開這段空間不一樣空間的大門。
總結:為了破除隱含假設的種種影響,我們可以大膽地重新定義時間,轉換跑道再重新出發;也可以積極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力也許是可以轉移的;同時,可以把工作改造得更有趣,也可以把愛好當成事業來進行,關鍵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新的可能。
03 ?怎樣選擇
1)選擇太多怎么辦?
如何在眾多選項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呢?一個最基本的方法是“精細化思考”,即選擇合適的工具,對不同選項進行深入分析和比較,最后得出結論。盡量用“最優原則”取代固有的“滿意原則”。
從橫向縱向多維度因素中做分析。
2)校正選擇
一個選擇也許會改變人生的軌跡,但是不是一次選錯、或者選得不夠合適就得一條道走到黑呢?這倒也不一定。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許多好的壞的變化,但無論如何,改變是我們活著的證明,我們何不主動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創造幾個轉彎的機會呢。(思考與討論:如果你現在從牛津大學文學系博士畢業,會不會和她一樣有勇氣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從頭再來?)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事實:人生是會走彎路的,付出代價后重新選擇,再次出發上路,這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可以開始做出一些建設性的改變,通過清醒的思考不斷校正我們的選擇。(思考與討論:能力嫁接”嗎?這就是一種很不錯的校正方式。)
04 ?即刻行動
“現在”才是行動的最關鍵點。
- 個人MVP法
一種流行的互聯網創業法——“精益創業”中的關鍵概念“最小化可行產品”,指的是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盡快地把最小化可行產品推向市場,再根據用戶反饋來進行優化,這一過程被稱為“構建—測量—學習”的循環。(快速搶占市場也是必要的)
怎樣把這個概念運用到個人發展中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產品”指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是對材料結構性的整合,而非簡單粗暴的堆積;是要能被他人檢驗的東西;是能創造正向價值的;而且,產品也是一種媒介。因此,閱讀一本書不是產品,一篇深入思考后寫出的讀書心得才是產品;在一間公司工作不是產品,但工作經驗和總結報告是產品。個人MVP”法就是我們可以從自己在做的事情中找出一個最小化可行產品,把它推向其他人,得到反饋后再不斷修正的方法。
在構建個人MVP:
1.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很難“完全準備好”。在做產品時我們會發現,總有問題還未顧及,總有能力尚有欠缺。但只有當你做出了實實在在的產品,你的思路才會更加清晰。
2.需要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態(測量和學習環節),積極接受其他人的反饋。
3.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關鍵),勇于自我修正。為了讓產品迭代或者進步,就得不斷重新審視,不斷打磨,甚至還需要推倒重來。比如一篇自己撰寫的文章或報告,看來看去也不舍得刪去任何一部分,這是人對自己付出的努力,也就是“沉沒成本”的留戀,即便這些努力可能對將來已經沒有什么價值了。互聯網產品要持續迭代,個人也是如此,為了重新構建出更完善的自己,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氣。
05 ?分解任務
從任務A轉換到任務B時,一般會產生“轉換消耗”,為了避免轉換消耗,我們要學習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要找到中斷點,首先要分析任務進程,把至關重要、最棘手的部分,即“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和“可容忍中斷”的部分分開,用相對完整、不受干擾的時間去做無法容忍中斷的工作。(對整塊時間的利用和零散時間的利用之前的區別)
當我們要對一項任務進行分解時,也可以按照工作涉及的不同認知復雜度來進行分段操作。--“圖層工作法”。
06 ?三行而后思
日本的小野二郎有“壽司之神”的美譽,小野二郎說,做壽司除了要學會自我思考,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復練習,不斷磨練技術。(“隱性知識”,既包括技能、技巧、經驗,也包括人的情感、信念、價值觀。)
復盤和反思是我們成長的關鍵。
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以下這個清單問自己問題:
1)信息和工具
在做這件事時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和工具? 其中哪些是最關鍵的?信息從何而來,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我可能遺漏了哪些信息和新工具,可以怎么得到?現有工具應該如何改進?
2)預期和結果
在做事之前,是否對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做過預期?預期和結果是否相符?我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預期?今后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預期?
在描述和評價這件事的結果時我用了哪些指標? 這些指標是否需要改進?結果又該如何改進?
3)阻礙和優勢
事件的進度是否合適?哪些阻礙或優勢導致了進度變慢或變快?
其中最大的阻礙是什么?我是如何應對的,效果怎樣?以后還會碰到這些障礙嗎,怎么解決?其中最大的優勢又是什么?有什么優勢我還沒發揮出來?事件過后我獲得了哪些知識和能力?還需要向他人學習什么?
4)缺憾和意義
做事的時候我的情緒如何?是否影響到了結果,有沒有及時調整?
這件事有哪些遺憾?我暴露了哪些必須改正的缺點?
這件事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么?對我的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有何影響?事先有想到這些意義嗎?關于這件事,他人對我的評價是什么?
進行反思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
1.及時反思,還原事件真實細節,可用紙筆完成;
2.思考事件的“反應鏈”,即它的開始、發展、轉折和結束,它背后的動因、阻力和關鍵節點;
3.關注發生的意外事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偏見,克服思維惰性。
07 ?今日總結
關鍵詞:隱含假設,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校正選擇,個人MVP,圖層工作法,反思
要點:
1.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客觀的現實困難,還有我們的思維慣性,賽道假設、低關聯假設、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是常見的四種隱含假設。
2.我們可以使用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等新的思維框架來重新思考自己的境況,發現人生更多的可能。
3.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要了解自己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不畏懼做出改變。
4.勇于構建自己的最小化可行產品,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自我防衛”的心態,和對“沉沒成本”的固執。
5.要順利地進行多線程工作,就要區分可以中斷和不能中斷的工作,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用自己的核心思考區間去完成一段完整的思考和行動。
6.有時候,我們可以邊做邊學,在實踐中通過復盤積累經驗和智慧,即“三行而后思” 。
思考與實踐:
設計一個你個人的“最小化可行產品”。構建個人MVP;思考它的核心部分是什么,用一段不會被打擾的時間完成它;試著在過程中使用圖層工作法;在線上或線下發布產品,邀請朋友做出反饋,收集意見,列出其中3~5條最有啟發的建議;按照反思的程序重新思考,進行修正,時間允許的話反復進行幾次上述過程,總結經驗,寫出一份產品報告。
“25瓣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