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

小時候的很多記憶都記不真切了,唯有耳畔回響的下課鈴聲,炊煙裊裊中氤氳的飯菜香氣還在唇齒間回蕩。那是家的味道,是纏繞在舌尖味蕾中看不見的線。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輕輕地扯動,那絲絲的痛疼,仿佛提醒你不管過了多久,離家多遠,家的味道都不要忘記。每當你忍不住打電話回家:“媽,我想家了,想吃你做的菜”。放下電話的你仿佛還能聽見一聲得意的輕笑。

吃對于中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親朋好友之間要靠吃飯聯絡感情,工作談判要靠吃飯增加信任,就連行賄受賄也要湊個飯局。人們在飯桌上爭吵,又在飯桌上和解,在飯桌上相聚,又在飯桌上別離。

就像《飲食男女》中開頭的一幕,身為頂級大廚的父親,需要靠一頓豐盛的家宴才能將幾個女兒聚到一起吃頓飯。影片一開場近四分鐘的做菜的鏡頭,那鍋碗瓢盆之間的叮咚作響像一首交響樂,如行云流水,看得人賞心悅目,口水直流。

源于自己的淺薄和無知,也可能是受到近些年走紅的《那些年》和《少女時代》的影響,對于臺灣電影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清新的愛情片,清新可口有余,深刻雋永不足。

直到遇到了楊德昌,侯孝賢以及李安。前兩位,臺灣新浪潮電影雙杰,都是非常偉大的電影導演,這里就不細說了。至于李安,名氣就更大了,嚴格說來李安算是好萊塢導演,相比起他更出名的《臥虎藏龍》,《斷背山》等,我更喜歡他早期的家庭三部曲特別是《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相較前兩部,這一部更加自然流暢,情節奇峰迭起,轉換流暢自然,明暗線索更加復雜,演員表演也更加真實,一貫的豐富細節。它是那種需要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看的電影,基本沒有一個多余的鏡頭。

比如影片一開場的家宴:

這個鏡頭實在太妙了,簡單的一個鏡頭就勾勒出了所有人物之間的關系,這是電影語言相比文字的優勢,一次給出全部的細節。一家四人,各居其位。氣氛并不融洽,相反有些緊張。小女兒家寧正襟危坐,目視前方,緊握的雙手暴露了她的緊張和不安,二女兒家倩低垂著眉頭,不知道想些什么,心思早已不在這飯桌上。家珍望著父親,努力扮演聽話負責的大女兒。只有父親右手搭著椅背,姿態放松,掌控著整個局面。每個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一目了然。四人相顧無言,心思都不在吃飯上,只可惜了這一桌子的好菜。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這是人的本性,是不分年齡,國籍,性別的。李安把中國文化中隱晦的,被刻意壓抑的部分放到陽光下。傳統的家庭中每個人在家庭關系中都努力扮演著別人希望的角色,哪怕那不是真實的自己。與其說是本片是探討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不如說是探討的是家庭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有自己的顧忌和欲望,有欲望就需要宣泄的出口。

大女兒家珍在母親去世以后,覺得自己有照顧父親和妹妹的責任。極力壓抑自己的欲望,以至于臆想出一個被大學男友拋棄的悲劇故事,讓大家都以為她是受傷太深,才一直不談戀愛。其實她打心底里渴望愛情,心中的欲望無法排解,只好投入了耶穌的懷抱,尋求心靈的平靜。

本來一切相安無事,可是等到家倩打算搬出住,家寧懷了別人的小孩搬了出去,互有好感的體育老師,情書事件都讓她的不平衡和欲望一步步累積。等到卡拉ok事件完全爆發,徹底釋放個人欲望,個人主義戰勝家庭,盡管她一直表露得重視家庭,卻并非心甘情愿。

小女兒家寧在整個家庭里面最沒有發言權,也是最被忽略的那一個,整部電影下來父親和三女兒之間基本沒有什么互動,唯一的一次也只是讓她去切水果。家里的每個人都是她的長輩,都是需要聽話的對象。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卻輕輕松松撬了閨蜜的墻角,然后不聲不響地未婚先孕,以這種方式逃離令她窒息的家。

二女兒家倩長得最像母親,是最受父親寵愛的女兒。繼承了父親的手藝,喜歡做飯。卻被父親嚴厲禁止下廚房,被迫選擇企管專業,成了一位高級白領。可是她并不快樂,每次跟父親一見面就吵架。本來她是最早打算搬出去住的一個,卻眼見著日漸年邁的父親,特別是痛失多年好友,沒了味覺之后更加沒法心安理得的搬出去了。與家珍相比她跟父親之間多了份情感,跟家寧相比又多了份責任。

而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是所有矛盾核心,也是全片最精彩爆發所在。剛開始的時候,你以為他是可憐的單身父親,做了豐盛的晚餐滿心期待的等待女兒回家吃飯。朱老爺子做了一輩子的菜,所有的智慧都跟做菜有關。就像他后來自己說的:“這些孩子我一個都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養大了,讓她隨著去吧。就像燒菜一樣,菜上桌了,一點胃口都沒有。”

你發現原來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父親,等到后來你發現他是可愛的,可敬的老師傅,甚至有點可憐的小老頭。等到最后的高潮,你才發現什么是神轉折,嚇得你下巴都合不攏,但是等你細細回想,看第二遍的時候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有征兆和暗示,只是都隱藏在細節中。

“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里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我這一輩子,怎么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樣,等所有材料集中起來才下鍋。

李安厲害的一點是拍的非常克制,沒有聲嘶力竭和痛哭流涕,所有的矛盾和沖突都一點點娓娓道來,真實而不做作。看汪曾祺談小說創作,說:“小說的情節和細節是要有呼應的。。。譬如一彎流水,曲折流去,不斷向前,又時時回顧,才能生動多姿”。李安的電影無疑做到了這點。

等到一切風平浪靜。一旦得到了,大女兒立馬更加虔誠的獻身于神的事業,小女兒跟富二代過起了沒羞沒躁的生活,二女兒終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在父親的廚房做菜,那里曾經是父親的禁地,不容踏足;父親也與錦榮,一切都分崩離析,曾經稱之為家的地方,隨著人的離開,變成待價而沽的房子。

最后的家宴也只剩了父親和二女兒兩個人。有點感傷,卻不悲涼,沒有了家庭的牽絆,人的欲望得到滿足,每個人都放松了下來。當父親喝起家倩做的湯,竟奇跡般的找回了味覺,父女執手相看,終于和解。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

看到父親坐在云端抽煙

他說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

就像我們從前那樣

就在一瞬間

握緊我矛盾密布的手

(選自萬能青年旅店《揪心的玩笑與漫長的白日夢》)

警告:請一定不要在深夜或空腹時觀看,切記!切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