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也是一種生活,很大原因上是自己的選擇,不愿意將就,就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22歲的我,在我媽看來,真的是不小了,畢竟她22歲的時候已經生下了我,而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女朋友。
22歲了,我還在讀大學,因為高中復讀了兩年,和周圍的同學相比,確實不小,心理年齡比他們也更大一點,平時交流上并沒有問題,嬉笑打鬧都有,但說得上知心的,幾乎沒有。
回想從初中到現在這十幾年略顯坎坷的讀書生涯,也就明白了現在的自己其實是依靠慣性在繼續前進。
我是一個農村的孩子,初中以前最多看看電視,從來見過電腦,沒有見過搖把的游戲機,沒有讀過英語。等考初中的時候,我爸突然告訴我,讓我去考城里的初中,而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那么考上了。于是懷著忐忑的心情,就去了縣城的中學,在那里,我一個人都不認識,每天早上5點半坐到教室,晚上九點鐘回宿舍,大家也都差不多,后來才發現了一些問題。我發現的第一個問題是,上課之前要唱歌,但是,別人會唱的歌,我居然都沒有聽過,沒辦法就跟著別人一點點的去學,在初中唯一堅持聽我媽的話就是,絕對不去網吧,那時候,過得真是非常的“單純”(用機械應該更貼切)我更像是一臺只會讀書上學寫作業的學習機器,我不去考慮和別人的關系,老師也不讓我們去考慮,學習好就行,我不去管別人怎樣,只關心自己的學習,談戀對我來說更是洪水猛獸,就這樣,一路走到了高中。
我也是到高中才有了第一個qq,初中又不喜歡搞同學錄,結果現在和初中同學沒有什么聯系,感覺還是挺惋惜的。換了個環境,人就開始改變了,因為英語成績的關系,中考成績并不好,只能讀縣里的二高,二高里大多數人都是不好好學習的,慢慢的就學會了看課外書,上網,聊qq,也有了幾個玩的不錯的同學,平時一塊吃飯,聊聊天,討論討論問題,甚至是打架都能隨時叫得到,當然我也沒有和別人打過架,但是,知心的依然沒有,我這個人防備心理比較重,不太愿意和別人大掏心窩。高中開始看書,腦袋里逐漸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每次從學校回家,我爸總是和我大談他的不容易,我只能默默聽著,其實,大家都不容易。
第一次高考的結果是離二本線差了三分,當時毫不猶豫的走進了復讀班,在復讀班待的那段時間是心智快速成熟的時間,宿舍里有個同學很喜歡說話,他經歷的事情比較多,經常說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我就經常琢磨他的話,慢慢去體會里面的一些道理和對錯,到現在我都非常感激那位同學。第一年的復讀因為種種原因,在考場里輸得一塌糊涂,我爸又逼著我又去復讀了一年,在第二年里,一邊復習,有時候就去書店找些書,坐在那里看,平時休息的時候就一個人暗自琢磨周圍人做事的想法和方法,不斷的總結,這一年終于考上了一所211。
到了大學,才發現世界完全不一樣,不過復讀班的生活,和已經在大學的同學一些建議,讓我不是那么拘束,從開學,幫助同級新生報到,到擔任班級負責人,最后成為班長,這就像是一道程序一樣,一直進行下去。唯一不變的是對讀書的興趣。在學校里,突然發現周圍的同學比我小兩歲或者三歲,但是和有些同學溝通起來就有點問題,缺乏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好像是95后的通病,價值觀念的不同,讓交心也變得很難。
到了大學才發現,和異性的交流,是比較困難的事,因為完全搞不懂女生在想什么,時間久了,也就不再去自找麻煩,平時保持適當聯系就好了。
我開始讀各種各樣的書,開始學會去旅行,開始學攝影,開始練字,開始學會避開無謂的社交,旅行經常會約同學一起,但是我更喜歡一個人,走到哪就是哪,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不需要等待,也不需要讓同伴等我,我從小自理能力比較強,所以很多時候做事更愿意一個人做,我以為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后來才知道像我一樣的有很多人。
平時經常有同學問我,為什么不找一個女朋友,我總是說不急不急,其實是覺得一個人就可以過得很好,為什么要另外一個人來干涉自己的生活,在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人之前,我不愿意將就,即使將來可能會向生活屈服,但我依然努力過,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22歲,充實的享受著著孤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