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條新聞:
了解真相的我們對這個家庭感到更多的,可能是可憐。父母錯誤的所謂“教育”,孩子任性而無知的報復心理,以及楊永信模式的魔鬼般的所謂“治療”。
究竟孩子為什么會變得那么可怕?成人該如何對待孩子?教育要如何進行?
這些年這類悲劇似乎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是好事也是壞事。好在這些問題得以被更多人關注正視,壞在我們同時也發現,這些不是簡單的問題,何時能得到解決?不知道,只知道還要很久很久。
前段時間《釜山行》大熱,作為新人導演的延尚昊卻沒有獲得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新導演獎,這個獎項最終給了允佳恩,一位新人女性導演。
她只是拍了一部孩子的電影,但是沒有人可以否認,她的電影,比《釜山行》更值得深思,因為比起假想的喪尸,那些足以引發悲劇的現實問題其實更可怕。
我想她的電影,正是那類忠言逆耳同時也是現在的我們急需聽到看到的電影,對于上面那則社會新聞也許會有更多的思考,因此分享給大家。
我們的世界
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鮮少成為電影主題的地方——孩子的世界。
從頭至尾,鏡頭都聚焦在孩子身上,而成人,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都被弱化到可以無視的地步。換句話說,電影所呈現的,是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孩子所能呈現的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
而電影的口吻極其平緩、克制,甚至讓人覺得有些乏味。
前面三分之一,是一個新來的插班生與認識的第一個同學,從初見的生疏到自然地成為好朋友。
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吃飯睡覺,甚至為好朋友偷文具。
之后的內容,是兩個女孩之間的友情從出現裂縫,到相見尷尬,再到形同陌路。
比起《釜山行》,這部電影沒有大牌明星,只有幾個生疏的小孩面孔,甚至顏值都算不上高。也沒有特效和戲劇化的劇本,只有寫實得像紀錄片的日常。
但就是這樣極其平淡甚至乏味的情節,卻可以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產生共鳴。
直到最后兩個女孩之間的矛盾爆發,互相動手傷害,互相揭露不想被人知道的事實,電影達到最高潮,也是讓人最心塞的時候。
因為你知道,原來孩子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的純真,而是同樣存在惡意、謊言、漠視與無助。
有人戲言這是一對閨蜜的撕逼,兒童版甄嬛傳。但似乎每一場撕逼的背后,都有一個悲哀的事實。
在《七月與安生》里是中國女孩在安穩與自由之間的困境。
在這部電影里,從小了說是友誼和孤立。
不管是因為討厭一個人而去孤立他/她,因為合不來而去孤立他/她,還是因為害怕被孤立而努力地擠進一個圈子去孤立別人,友誼就在這一切之間發生著微妙的改變。
從大了說,則是人心的敏感,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脆弱。
影片里孩子之間發生的其實都是小事,真的很小,卻會輕易地改變關系,改變友誼。那些攀比的東西,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成績好壞……在孩子中間可以輕易地割出裂縫,在成人的世界不也是如此嗎?
上面提及,這是一部完全站在孩子視角,講述孩子的故事,但換個角度,影片中所發生的,會不會是父母和教育者(老師)沒有承擔起該有的角色,沒有做好正確的引導所帶來的后果?
但是,要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干預、正確的引導,如果你都不夠了解他們內心的話?
影片中的成人更多的是處于狀況外不知情的立場,而且是引發友誼破裂的關鍵因素之一。這大概就是悲哀的現實,多少與文章開頭提及的新聞有些相似的成分。
影片末尾,只留下兩個女孩小心翼翼互相試探的眼神,讓人不禁想象她們未來的關系。
關于友誼的話題,電影中有一句極其童真的話,卻道出了讓人啞口的事實。
姐姐:你不是說他又打你了嗎?那你得再打回去啊。
弟弟:然浩打我,我再打他,他再打我,那我們什么時候玩啊?
細想一下我們所受的教育,所聽到的觀點,不正是當年毛爺爺提出的那句口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也許對于尚未成熟的敏感心靈,他們從這個社會所潛移默化吸收的黑暗,比我們想象的更多,而年幼的他們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也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錯了。
正如網上有人說: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想得要復雜得多,任何討厭的成年人的品質,不都是在小時候慢慢累積起來的嗎?
許多人說,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或許我們所共鳴的,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不會一時之間得到解決,但現在我們缺的,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正視和反思。
希望有一天,國內也會出現更多有這種質量和高度的獨立電影。
更希望有一天,悲劇在減少。
人和人之間,最痛心的事莫過于在你認為理應獲得善意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拉伯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