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莊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間的交情,就跟溪水一般清淡。小人之間的交情,就跟蜜水一般甜膩。清淡的感情,更能長久。甜膩的感情,都容易反目。
感情,為什么以“淡”為主,會更加長久呢?這就是所謂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山谷的溪水,總是緩緩地流淌,尊重自然的規(guī)律,尊重萬事萬物的生長,既不會干擾別人,也不會打壓別人,以寬闊的胸懷,去接納塵世間的一切。
對此,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尊重自然規(guī)律,不干擾別人的溪水,就能接近于道,成為山谷之王呢?
溪水尊重了萬事萬物的因果,自然也尊重了天道。順天道者興盛,逆天道者衰亡。
02
談到因果,就想起這一句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就是一些有覺悟的人。而眾生,就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有覺悟的人,從一開始,就謹慎小心,盡量不讓禍端發(fā)生。而我們這些普通人,永遠都畏懼后邊的結(jié)果。
讀到這里,你可能還是不理解,什么是“畏因”,什么是“畏果”。舉個例子。你老實軟弱,被小人欺負,事后就會指責(zé)小人,各種抱怨。
你老實軟弱,這是因;你被小人欺負,這是果。而身為普通人的你,指責(zé)小人,各種抱怨,這是“畏果”。意思是,對結(jié)果不甘心,從而恐懼,抱怨。
真正有覺悟的人,從一開始,就不會老實軟弱,而是硬氣十足,不被人欺負。這,不就避免了因果了嗎?從一開始就小心謹慎,不讓壞事發(fā)生,這就是“畏因”。
直白一點來說,有覺悟的人,不會沾染各種因果,將矛盾消滅于萌芽階段。而普通人,沾染了因果,吃了大虧,才后悔所做的一切。
眾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他們糊涂,到處闖禍,沾染了毫無必要的因果,注定他們會經(jīng)歷“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一生。
03
一個建議:不論你多有本事,都不要干涉別人的因果。
每個人的性格、遭遇、成長經(jīng)歷不同,命運自然也不一樣。你有你的命運,他有他的命運,大家的命運差別極大。
你可能是城市的白領(lǐng),他可能是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你可能是高高在上的老板,他可能是流水線工廠的打工人;你可能是活得安穩(wěn)的有福者,他可能是勞碌命的無福人......
你不懂他的處境,他也不懂你的生活,你跟他就是完全陌生的過客。如此,大家既不干擾,也不發(fā)生沖突,井水不犯河水,自然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其實是理想化的情況。現(xiàn)實的情況是,你會跟別人發(fā)生沖突,你干擾了他的人生,他影響了你的生活,大家鬧了矛盾,一起吃虧。
最典型的例子。在生活中,你跟別人聊天,別人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你不同意別人的觀點,就跟別人吵了起來。如此,矛盾就爆發(fā)了。
事后,你靜下來反思,就會后悔,別人有別人的三觀,我有我的三觀,大家的三觀本就不同,為什么非要爭吵呢?因為當(dāng)時的你,情緒上頭,沖動了。
04
前些年,有一個報道。
某大學(xué)教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下邊某個學(xué)生不同意老師的觀點,雙方就爭執(zhí)起來。學(xué)生年輕氣盛,也比較沖動,就釀成了悲劇。
這個老師,因為卷入到毫無意義的因果當(dāng)中,所以他小命不保。這個學(xué)生,因為卷入到毫無意義的因果當(dāng)中,所以他害人害己,也沒有好結(jié)果。
這就是“干涉別人因果”的悲劇。你想改變他,他也想改變你,那你跟他不就成為仇人了嗎?冤冤相報何時了。
父母和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想要控制孩子,孩子不滿,就會反抗父母。一方想要控制,一方非要反抗,那“雙輸”的局面就形成了。
每個人的命運走向,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以你的命運走向,去干擾別人的命運走向,那不就亂套了嗎?而亂套的行為,是會激發(fā)人性之惡的。
就好比,你管了別人的家事,別人認為你越界了,就跟你對著干。到頭來,你吃虧了,他也吃虧了,大家都沒有得到好處。
05
不干涉別人的因果,其實是最大的善良。
別人做什么,那是別人的自由,也是別人的選擇,我們管別人做什么呢?
別人說什么,那是別人的權(quán)利,也是別人的選擇,我們又何必干涉太多呢?
別人如何過日子,那是別人的喜好,也是別人的選擇,我們又何必過分理會呢?
尊重別人的命運,就是在尊重自己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缺乏的,恰恰是“尊重”二字。干涉太多,早晚會吃虧。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