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重點做了一件事,就是摘抄了部分和菜頭的《關于公眾號創作指南》的3篇文章,并針對某些內容標注了自己的想法。
其中對于這3篇文章的閱讀數據,每篇都下降50%,實在讓我驚訝。雖然這3篇文章表面上是指導怎么用公眾號的,但是里面打動我的內容卻非常多,包括一些價值觀的輸出(要有付費意識,無論是圖片還是音樂),關于堅持的意義,普通人如何寫作等等。我覺得這些內容的存在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所在,遠勝于所謂的10萬+好文。可是大多數人卻僅僅因為看到標題判斷與自己無關就不肯打開看看。
這正好印證了菜頭說的“大部分時候,你所做的事情價值都被低估,你的行事方式都不被認同。”
寫的越認真的東西,反而越不被人所重視。
-02-
關于寫作,我的一點淺見和菜頭的相同,即內容勝于形式。
起初接觸公眾號,看到那些10萬+的文章,確實覺得寫的好,很羨慕,很驚嘆,內心也會有向往。
后來看的多了,寫來寫去的也就是那么些主題,要么追隨熱點,要么迎合人性,一切皆有套路。而且我漸漸覺得,這些文章不就像是讀書時候的滿分作文嗎?辭藻華麗,論據有條有理,引經據典的恰到好處……讓我等永遠只拿作文平均分上下的學生羨慕不已。
那時候沒感覺,現在會覺得承載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價值是它的思想,在于它所要傳遞的價值觀。判斷一篇文章好壞的標準即如此。
形式大過于內容的文章很漂亮,讓人無可挑剔。但爽感可能就在那看完的一瞬間,過了也就過了。
所以,不要在形式上浪費太多時間。注意,是“太多”。花費適當時間讓自己整潔清爽也是有必要的。
-03-
關于昨天看的s君的文章中,有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討論,是關于起的早與住的近。具體題目可以搜索文章《起得早與住的近》觀看。
大致內容即,對于租住近而貴和遠而便宜且要擠地鐵的房子兩個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我的第一反應即選近而貴的房子。勵志文章不都說可以把原本需要擠地鐵的時間都拿來學習么?當然要選這個了。
但是這個選項的前提是選擇的人是真的很愛很愛學習,且樂于自我成長的人。不然就算這時間節省下來也未必會用于正途,從而也未必會比后者更好。
我想到自己的情況。身在小城市,上下班時間僅需20分鐘,8點半上班17點下班,空閑時間簡直不要太多。可是我也不可能做到每天整晚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晚6點到8點一般都是在看電視、刷微信中度過,直到8點半左右才會行動起來完成每日的任務。
所以空閑時間多就一定能帶來效率上的提高和對時間利用率的增加嗎?
不夠自律和自控的人,很容易就陷入慵懶的懷抱。
畢竟,不努力多舒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