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還是佛大,這是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洪太尉要打開伏魔之殿的大門,故意引他來到此地的主持真人,這時卻吊著太尉的胃口,拒絕了他。太尉感覺自己的官威受到了藐視,大怒之下說:“胡說!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民,故意安排這等去處,假稱鎖鎮魔王,顯耀你們道術。我讀一鑒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
好個洪太尉,不愧為是讀過圣賢書,見過大世面的高級領導。這一番話,不僅指出了事情的真相,還道出了天師教的用心。可惜的是,在掘開石碑之下的青石板之后,隨著一通煙花綻放,太尉的理智被炸的體無完膚。
故事的真正開端,要從宋仁宗皇帝的一次早朝開始。
這次早朝,宋仁宗匯聚文武兩班大臣,詔選張天師上殿,問張天師:“寡人要想皈依釋道二門,未知何教為尊,哪教為大,你與寡人細講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
張天師聽了這話,一定會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振奮。許多年了,在佛道兩家的競爭中,道家一直低迷不振,現在……難道說機會終于來了?
振奮歸振奮,張天師可是了不起的聰明人,經得起誘惑。他知道,這位仁宗皇帝可是信佛教的,聽說一即位便頭戴觀音像,自己若是太性急,說不定會惹惱了皇帝,適得其反。
權衡之下,天師回奏:“道乃三教一貫,只是個人形體相不同,故分三教,自古皇天無二道,圣人無二心,何異乎有大小?”
天師的回答看似謹慎,其實,在佛教強勢,皇帝本人也崇信佛教的情況下,他將道家與佛家置于平等的地位,分寸的拿捏是很恰當的。
但宋仁宗顯然對這個模糊的回答不滿意,信仰不僅是他個人的大事,也是帝國的大事,他需要的是明確的答案,于是他又問佛家的大佬——當代的國師。
國師的回答卻是:“我釋為大,道門最小。”短短八個字,將道家貶低到塵埃里。在聽到“道門最小”時,張天師一定感覺到了自己的臉被狠狠拍打了一下,火辣辣的。盛怒之下,張天師決定反擊。
接下來張天師充分發揮他的口才與學識,他從道家的根源,三清的來歷開始講起,而高潮與重點,是道家歷代飛升成仙者的清單,從太上老君跨青牛飛升,軒轅皇帝跨火龍飛升,到淮南子煉丹藥服食飛升,等等,共計十條,接著,他又羅列了歷代帝王拜道家為師的典故,諸如堯王拜廣成子為師,舜王拜赤松子為師,漢高祖拜張良為師等等。
張天師口若懸河,說得國師羞愧難當,合十而退,滿朝文武喝彩,稱道為尊。
這場論辯,可能也是因為對手太過膿包,張天師獲得完勝。但張天師不會頭腦發熱,會認為靠著他的一場演說秀,道家對佛家就取得了根本的勝利。他還明白,他在朝堂上所說的那些,都是些久遠的傳說罷了。那些東西,畢竟沒有多少說服力。但這場辯論,畢竟給了張天師一定的啟發,讓他見識到了神話傳說的威力。重要的是,他意識到當朝皇帝對尊佛還是重道,在猶豫之中,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張天師決定抓住機會。
對于有心人來說,只要有了模糊的想法,更具體的靈感遲早會到來。而啟發張天師靈感的,應該是天師教上清宮的一次房屋修繕工程。
當時,施工的道人在后殿中刨開地面,意外發現了一個萬丈深淺的地穴。道人們不敢怠慢,將事情報告給主持真人,主持真人又到天師那里做了匯報。天師查看了現場,對著幽冥難測的洞穴一番沉思,一個大氣磅礴的計劃在他的腦海中慢慢地形成了。他要利用這個風云際會的時代,大規模的進行封神,要讓天下的香火,只為道家而燒。具體的數字呢?天師遙望星宇,嗯,三十六、七十二,就一百零八位吧。
有了計劃,張天師先在內部進行洗腦,讓門下弟子對歷代天師鎖鎮魔王的事情深信不疑。當然,主持真人是無需洗腦的,作為道家的上層人物,他需要了解真相,協助張天師推進計劃。
于是,這里的施工進入絕密的狀態。一套用火藥和其他化合物打造的機關被放置在洞穴中,它類似于煙花(用火藥制成的煙花,在大宋已經存在),但效果更神奇,更具有視覺上的震撼力。這個機關,在地穴被打開后,就會啟動。接著,青石板蓋上了洞穴,趺坐的神龜石像樹立在青石板所在的地面上方。石龜上豎起一塊石碑,石碑上面都是龍章鳳篆。接下來,殿門被合上,兒臂粗的鎖將殿門鎖住。原來的那塊匾也被取下銷毀,換上去的那塊,寫著“伏魔之殿”四個大字。這一切道具,都經過精心做舊,看起來像是經歷了幾百年歲月洗禮的古物。
萬事俱備,接下來,張天師在等待一個機會。如果沒有機會,他也會創造出一個機會。張天師不是一個性急的人。在等待中,機會果然從天而降。
嘉佑三年,京師瘟疫盛行,死去的百姓不計其數,而群臣偏偏束手無策。宋仁宗只好求助于神道,派出洪太尉,前往龍虎山,宣張天師前往京師做法事禳災。之所以選張天師,而不是選擇佛教的大佬——國師,固然是因為張天師曾經在朝堂之上有過驚艷的表演,辯的國師啞口無言,更的原因則是,道家,尤其是天師教,歷來擅長驅瘟疫,天師教的老祖張角便是驅瘟疫的高手。
作為傳承千年的宗教組織,天師教在京師自然是有眼線的。在得知洪太尉即將到來的消息之后,張天師大喜,他一直在等待的機會終于來了。一番思索之后,張天師又命人在石碑后刻上了“遇洪而開”四個大字。
洪太尉會不會被騙,會被騙到什么程度,關乎事情的成敗。張天師自然要認真調查研究一下洪太尉其人——膽子小、但官威大,讀過不少死書,卻談不上聰明。張天師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張天師吩咐主持真人、道童: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張天師的設想,他宏偉計劃的第一部,終于圓滿完成了。
其實,起碼有兩點可以證明天師教是在搗鬼。首先,主持真人作為向導,帶著洪太尉游玩。若伏魔之殿真的是不可開啟的禁區,真人就應該避開。可事實是,真人有意將洪太尉帶到了伏魔之殿前。不僅如此,他還講述了那個早已經編造好的故事,成功挑起了洪太尉的好奇心。再者,那塊石碑也是明明白白地透著貓膩。一塊石碑,正面刻著龍章鳳篆,無人認識的天書,偏偏反面的“遇洪而開”幾個字要用正楷寫,這明明就是在教唆犯罪嘛。
大宋朝的封神大戲已經拉開了序幕,下一步的行動,天師教還需要等待很多年。張天師為什么要選擇自己身邊的道童作為封神事業的繼承人,而不是選下一任天師呢?后來又發生了哪些幕后故事?咱們以后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