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認真閱讀課外讀物,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時的課后作業(yè)并不繁重,晚飯后的閑暇時間很長。我的哥哥從《讀者》雜志里選了一篇文章讓我閱讀,讀完以后告訴他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我對文章的感想。文章的內(nèi)容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忘了,但從那時起,我便隱約地感覺,讀書是個重要的事情。
? ?第一次認真地讀完一本著作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某一個假期,那本著作名叫《簡愛》。小小的我并不能體會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精神,只覺得自己仿佛化身成了書中與命運抗爭的女主角,也懵懂地嘗試去感受簡愛與羅徹斯特先生的愛情。在這個過程中,我第一次體會到閱讀帶來的刺激與享受。
記得當時家里有個大書柜,不論大人小孩的讀物,凡是自己感興趣的都翻了個遍,從中便漸漸體會到了文字的美。上了中學后,開始學會給自己準備一個小本本,專門用來摘抄優(yōu)美的句子或名人警句,有時還會在上面注上自己的心得體會。后來才知道,這個行為叫做讀書筆記。至今回想起來,那時是自己讀書最認真、質(zhì)量最好的時期了。
一直以來,我認為閱讀就是認真地、一字不陋地讀完整本書。但是隨著越來越多讀書“方法論”的出現(xiàn),我認識了許多不一樣的讀書方式。
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論文式的書籍,需要在認真閱讀的同時,有時得查詢資料輔助思考;勵志類的書籍,只需要記住書的框架,必要的時候,抄下它的目錄就很管用了;而文學類的書籍,則如品嘗美酒一般,需要沉下心慢慢讀。
如今進入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為人們提供了絕大多數(shù)的資訊,簡化了人們的思考,看上去似乎毫不費力就能捕捉到你想要的一切信息。那么,為什么還要提倡大家靜下心來捧回書本呢?
這個問題,我想大家的觀點基本上都是相通的,但縮小到每個人身上,卻又不盡相同。
現(xiàn)在,就可以問問自己,為什么要閱讀?
對于今天的我來說,閱讀已經(jīng)不那么純粹了,它帶上了一些功利色彩。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有一期請來了鄉(xiāng)村詩人余秀華,董卿問,是否愿意用才華去換取一個健康美麗的身體,她回答,也不好,美麗的面孔滿大街都是,美麗的靈魂卻很難找。
胡歌在遭遇車禍時曾經(jīng)消沉了一段時間,當他覺得所有的一切都不再的時候,讀書讓他重新找回了自己。他說:“如果皮囊難以修復,我愿用思想填滿他。”
當生活讓我不堪和痛苦時,我曾經(jīng)如祥林嫂一般用抱怨的方式把或同情或譏嘲的主動權(quán)交于他人;當世界讓我看到粗俗和愚昧時,我曾經(jīng)同以粗俗和愚昧回應它。我越來越鄙棄這個世界的時候,我也開始鄙棄那樣一個“不美麗的靈魂”的自己。
想要改變這一切,唯有讀書。現(xiàn)在開始,還為時不晚,愿你和我都擁有一個美麗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