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點開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際遇。
在某個夜晚,你準備開始做一件新的事情,開啟一段感覺馬上自己就要名揚天下的旅程,洗手焚香,點開柔和的古箏曲,對著潔白的紙,還有精心放得整整齊齊的鋼筆,打開自己無窮無盡的思路,開始了無數次的在紙上寫畫著,寫立意,畫框架。你深信當你構建好所有的細節后,這個想法足以震驚世界。因為我們都希望一擊而中,所以就想在籌備階段就萬無一失,滴水不漏。
同時,你抬頭看了看墻上的字,對自己說,古人說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說明了計劃的重要性。嗯,我一定得把計劃寫好。
然而,看到這里,你一定覺得我會強調計劃的重要性。因為我畢竟用了這么多的篇幅描述了很多人的一種日常狀態——不一定有特指,這件即將開始的事,有可能是讀書,健身,學外語,寫作,等等。
一天天過去了,你對計劃修修補補,增刪加減,小蜘蛛都在你的腿上結了網,你還在努力,努力。沉浸在計劃帶給自己的儀式感中,覺得自己優秀得不可自拔。
計劃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古往今來,最不缺的就是口號派,很多籌謀了幾十年的計劃,到死也沒正經的付諸實施,你能說籌謀的人不夠用心?還是這幫人不夠周密?相反,就是因為太用心,太周密了,反而拖累得計劃寸步難行。
計劃,是一個大綱,是一個框架。當明確了大標題之后,就可以開始動手,慢慢地將這個大框,填充得有血有肉,生動形象。這才是正常的。如果反客為主,列提綱就要考慮到每一處細節,明確每一個點,那么這也不是提綱了。如果提綱一說無從談起,那么不還是蒙頭橫沖直撞?
推而演之,很多創業者的失敗,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易中天先生說諸葛亮空城計也正好碰上司馬懿是個知識分子,要是一伙山賊,管你什么彈琴伏兵,先進去再說。我想大概就有點這么個意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怕也是同類詞。如果鴻門宴外,劉邦還在糾結要不要進去告個辭,樊噲也沒有說出那句經典的“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今方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歷史只怕改寫了。
我在很多時候,一度陷入了計劃的泥潭。首先,我要確立名字,說真的,一個名字拖了一個星期,然后一張紙上密密麻麻,羅列了很多名字。說真的,如果在某個細節上,你一時半會兒想不通,那就記下,別糾結著非要滿足條件才能開工,沒那一說,馬上就做,做著做著,就知道該做什么了。
沒一個打仗的會像諸葛亮那樣,戰前都已經把所有想好,一說開始打,每人發錦囊,到地方打開看。所以,做事情,也不一定必定籌謀得頭頭是道才能開始,不否認計劃可以提升進度中對事情的把握,但是如果太糾結于擬定計劃,那反而本末倒置了。
于是,在我構思了一周之后,在一個晚上,十一點多,我對著稿紙,看著上面寫的東西發呆。
你的立意是什么?
你要做哪一類?
你是干什么的?【解決了什么需求】
你能幫人做什么?【提供了什么價值】
和別人有何不同?【長處和特色是什么】
你的目標群是那些人?【性別年齡上網時間收入學歷】
突然決定不再考慮自己的立意在于做分享還是寫原創;不再糾結是做科技還是做文學還是個人管理;也不再思索是要解決別人的什么需求,還是提供什么價值,還是有什么長處特色,也不再籌謀目標群的年齡性別上網時間收入學歷。曾經讀到的那些都被我放在了一旁,因為我知道我的重點不該是因為這些東西無法一時決斷而停滯自己開拔進軍的時間,只要在路上,什么都還可以籌劃,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寫他一篇。
于是,我開始了單純地將每天自己身邊的事或者讀到的感受寫下來,捕捉每一絲可以發散自己思維的機會,然后寫寫寫寫寫,覺得還可以的就發到簡書上,平時的一些讀書感受就自己匯總好。我很喜歡張公子說的,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不斷的練習才是基礎。這個練習當然包括大量的攝入和有效的輸出。不管是對時事發表自己不成體統的個人看法,還是做的讀書筆記,都是一種積累。
很多事情本就沒有那么復雜,一切的混亂,大多是我們自己帶給自己的麻煩。
再好的計劃,不落實處只是夢。想那么多干什么,你又不是只剩下這一次抉擇的機會。
曾經看到星姐一句話,深受打動。
很多人愿意為愛無所顧忌,但很少為自己的夢想放手一搏。
你還年輕,怕什么困頓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