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陽光下,記錄那些關于“婆婆”“媽媽”的事情。
1
難得今天不上班,一覺睡到自然醒,揉著惺松的睡眼走出臥室,立刻被飯桌上一大碗咸菜整懵逼了。呆立在那里好一會才恍惚記起,好像是我自己親自囑咐我媽早飯的時候給我拌點咸菜來著,可是她竟然給我弄了這么一大碗!那可是我家盛湯菜用的“海”碗!碗里盛的可是下飯用的“咸”菜!
無奈、搖頭、嘆息、苦笑過后,心里又很快釋然,嗯,事實證明,這是我媽,我親媽!因為這一大碗咸菜正是她的style!
2
我媽是個生活十分不講究的人,之所以說她不講究,是因為她對人生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吃”和“穿”,所求僅限于吃飽穿暖即可。至于飯菜的色香味、衣物的材質美觀,一律不講究。
她這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攢錢”。不舍得吃好的不舍得穿好的,就為了攢錢。可是據我所知,她到目前為止所攢的錢也沒超過一萬。
媽媽就是一個企業的下崗職工,好不容易熬到退休,除了少的可憐的退休金,再沒有其他任何經濟來源,她若想攢錢就只能靠節儉。
為了做到節儉,她可謂是煞費苦心。比如熬稀飯的時候她會熬一大鍋,一天都喝不完,有時候甚至要喝兩天。我問她為什么不少熬一點,一次喝完,也不至于天天喝剩飯。她說一次熬好了,下次稍微熱一下就可以喝,這樣比較節約用電。炒菜亦然,一次炒一大鍋,然后下一頓熱一下繼續吃。我不知道這樣做飯是否真的省電,我只知道剩菜剩飯真的很難吃,而且毫無營養價值可言,長期吃剩飯剩菜甚至可能致癌。
針對做飯這件事,我和她溝通了無數次,可她依舊固執己見、我行我素。這不,我囑咐她拌點咸菜,她直接給我弄一大海碗,和我想要的米粥配小菜的畫風實在相差甚遠。
3
每當說起我媽,我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我的婆婆。婆婆比媽媽略小幾歲,也是土生土長的本土人士。但是兩人為人處事的風格卻是迥異。
婆婆是個講究的人。
就拿吃飯來說,哪個人喜歡吃什么,飯量大致是多少,吃饅頭配什么菜,吃米飯配什么菜,昨天剛吃過哪個菜等等,她都會做到心中有數,絕不會讓你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感到厭煩。若是有客人到家里來吃飯,婆婆必得將飯菜做到精致,色香味皆無可挑剔,席間更是禮數周全,待客人用餐完畢,一定會含笑問一句:“吃好了嗎?”而不是我們山東人豪爽的一句客套話:“吃飽了嗎?”婆婆說問人家“吃好了嗎”是上海人的習慣,若是問“吃飽了嗎”在上海是不禮貌的。雖然這里不是上海,問“吃好了嗎”和“吃飽了嗎”,聽出差別的人也沒幾個,但婆婆仍舊堅守著她心中的禮貌。
每到過年,婆婆一定會給自己和家人添置新衣,她說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添置了新衣才會讓人有過年的感覺,才會對新年有所期盼。雖然婆婆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的儀式感,但是我覺得她過的卻是一種有儀式感的生活。
4
我曾經問媽媽,這輩子活著是為什么?她詫異了許久,不知如何作答,我估計是她壓根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于是我又換了個問題問她,攢錢是為了干什么?這次她回答的很干脆,為了改善生活,吃的好點,穿的好點,讓別人瞧得起,還能幫襯一下我的小家庭。
雖然我家的條件是不太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起碼正常吃飯、偶爾買件過得去的衣服還是可以的,但媽媽總會去市場上搶購那些廉價的蔬菜,而且一買一大堆(因為買多了更便宜)。比如冬天的白菜,她會一次買一大袋子,放置在陽臺上,即使天天吃,一時也吃不完,總會眼睜睜看著最后幾棵靜靜地爛去,最后一合計,真不劃算。可同樣買白菜,婆婆一次只買一兩棵,不用天天吃到做嘔,也不必看到來不及吃的白菜爛掉而心疼。
如果我們不在家,媽媽就直接不開火,涼饅頭就蔥,一頓飯就將就了,就這樣還常常忘記吃,結果天天花錢買嗎叮啉。婆婆則不同,起碼她會一日三餐按時吃,她說,不生病就是省錢。
媽媽喜歡去集市上淘便宜衣服,常常穿幾次便起球或變形,扔掉不舍得,穿出去又怕人家笑話,于是成為雞肋。婆婆總在有保障的大型商場或超市購買衣服,穿出去體面,還能多穿幾年。重要的是身著一件得體舒適的衣服出門,那份自信和快樂是花錢買不到的。
5
媽媽會早起去市場上搶便宜菜,婆婆會早起去跳廣場舞鍛煉身體;媽媽會把斷了底的鞋子用201粘起來將就著穿,婆婆會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合配不同的鞋子;媽媽可以不洗臉就出門,婆婆一年四季每天臨睡前都要沖個澡;媽媽會把外面有用沒用的破爛往家撿,婆婆會將家里臨時用不到的物品斷舍離……
媽媽就是生活中的“下里巴人”,而婆婆則是生活中的“陽春白雪”。到底是陽春白雪的生活更好一些,還是下里巴人的生活更好一些呢?我想,自己的生活還得自己喜歡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