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父母跟我們住一起,有一天晚飯后跟父親聊天,講起他過去的生活,甚是感慨。
父親出生于五十年代,那時候的情景相信很多人都經歷或聽說過,物資匱乏,資源短缺,貧困應該是那時掛在老百姓脖子上的最大一把鎖。
他小時候家里人口多,年年都有一段時間鬧饑荒,大集體時期,家家鐵鍋上繳,吃大鍋飯,開始大家還覺得挺新鮮,后來大集體的弊端出來了,最尖銳的矛盾就是糧食不夠吃,餓,老百姓就想辦法弄吃的,偷偷藏一個小鍋在家里,白天不敢生火,大半夜起來煮個紅薯、玉米什么的填填肚子,白天呢?小孩子好對付,餓得慌了跑到集體的田里摘幾個豆或刨幾個紅薯直接生吃,只要能進嘴里的都會丟進嘴里。
父親記憶最深的是那時候他很小,不會揉麥穗,青黃不接時期跟著大孩子去麥地里掐麥穗,別人掐了揉揉把麥粒吃掉,他則拿著麥穗跟著大孩子走,結果被看青的發現,一頓惡揍。
饑荒最嚴重的時候,大家都沒吃的,奶奶給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多喝水、多喝水”,是啊,不喝水還能喝什么?他在家里排行最小,小的時候家里已經有姐姐出嫁生子了,家里糧食緊缺,還要接濟姐姐家里,本來就很緊張的日子變得更加緊張。
不過,大部分人都很幸運,度過了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父親是幸運的,后來有機會上學并一直讀到了高中,在高中時期,那時候家境也不好,在學校里,學生們吃的都很差,都是窩頭等一類食物,每當他提起高中的生活,我都會想起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一書里描述孫少平他們吃飯的場景,大概相差無幾吧。父親說那時候食堂有一位打飯的師傅對他還比較照顧,經常打飯或買饅頭的時候多給他一些,讓他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感受到了不少溫暖,父親經常說,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位師傅。
是啊,如果有人在你困難的時候伸出一把手,相信都會感激不盡的。可惜的是,那幾年不能高考,等到恢復高考的時候,他已經畢業幾年了,所以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上大學,如果當時有條件,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優秀的大學生,因為他是那時整個大隊所有學生中唯一一個考上高中的學生(那個時期可以推薦上學),這也就是他后來三番五次告誡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考上大學的原因。
回過頭來想想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忘記了祖輩或父輩們的艱苦歲月。再回想父輩們那個時期的教育,有時候平臺真的很重要,教育荒廢造成很多人無法高考,成才之路受阻。高考恢復后的那些大學生則成了后來社會體系中的中堅力量。沒有平臺,能力再強的人,力量也會變得很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