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總是聽說一些未成年人的極端行為。因為離自己的生活比較遙遠,只是嗟嘆幾聲,歸咎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最近發生在身邊的現實,不由得我不去認真思考一下。
? ?往往事后,大家會得出兩點結論:孩子傻,不珍惜生命;壓力太大;認識論決定了方法論。于是,學校和家長開始有的放矢地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那么如何解決壓力的問題呢?好像沒有有效的辦法,因為高考,中考每年都會如約而至,從不缺席;別人家的孩子又不識時務地用分數刺激你的心臟,影響你的食欲乃至內分泌。所以,緩解壓力也只能是家長把體內的化學變化,轉化成物理變化,憋成內傷后,把祁使句和顏悅色地表達出哀求的語氣。老師們更加無所適從,該讀該寫,該背該默該考,一樣不能少,績效管理和師之責任是高鐵的車輪,不到站,是無論如何不會停的。怎么辦?我也在問自己。
? ? 最近看到一個公式:知識(認知)=客觀存在 事實*敏感度。很有意思的一個公式。假設它是成立的,我們看下它的變量關系,發現認知的變化,往往取決于敏感度變化。那么就是說一個未成年人對一個事物的認知程度取決于他對于該事物的敏感度。于是,如果我們想讓認知保持理想值,調節敏感度似乎是一個辦法。對正能量事物調高敏感度,對負能量事物調低敏感度。
? ? 如何去做呢?首先是發現問題,有效地溝通交談,知道問題在哪兒。其次是稀釋敏感度,找到發泄的渠道和稀釋劑。方法很多,因人而異。需要大家集思廣益,靈活運用。
? ? 不為一時的對錯糾結,不上綱上線看待問題,做無謂的聯想。未成年人不太能理解。矛盾激烈時,學會冷卻降溫。學會向孩子認錯,學會幽默風趣和自我解嘲。用未成年人的思維方式思考一下問題,用同理心溝通問題。因為我們已成年。
? ? 大家千萬別誤會,我不是教育專家,只是家有未成年人。為人父母的一下紛亂的想法。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