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大學是金融界有名的王埔軍校。兩年前我在平安大學培訓時,一星級講師在臺上重點重復講了一句話,我至今深記腦海。
那句話是:“讓理財成為一種習慣,你就先贏了一步”。
實話說,我喜歡錢。身為女孩子,從小就堅強獨立。深知只有經濟上的獨立,我才算完全的獨立。
因此那堂課我聽得特別認真投入。仿佛有白花花的鈔票在課室飄落。
我們來看看,講師的理財建議和我從中做到的理財習慣
認識理財
什麼是理財?理財就是管錢。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收入就好比一條河,財富就是我們的水庫,而花錢如流水。理財就是讓我們“管好水庫”。
“管好個人的水庫”我們就應該合理分配比例。
按三份科學分配:
第一份:應急的錢,6個月至一年的生活費。存銀行,活期、定期,或者貨幣市場基金。
第二份:保命的錢,三至五年生活費,定存、國債、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是保本不賠,只會多不會少的東西。
第三份:閑錢,五年到十年不用的錢,只有這種錢才可以買股票,買基金,做房地產,或者跟朋友合伙一起開個什么公司做投資生意。
我們要像上面那樣管好水庫里的錢,只有做好科學資產配置比例的理財,才會讓我們的資產更安全。
理財的重點,是讓我們懂得讓錢生錢,懂得開源和節流,用我們的智慧來致富。
知道了理財的重要性后,我們都想知道錢生錢的辦法。接著我們怎么才能付之行動,使之之成為一種習慣呢?
這里重點講:攢錢,生錢,護錢。攢錢為起點,生錢為重點,護錢為保障。
攢錢
賺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存下來多少錢。雖然說錢不是省下來的,但是有的人就是賺得比花得快。我身邊就有不少出來工作多年,至今還是月光族的啃老族。這些人大多掙一個錢花兩個錢,不懂攢錢一輩子都是窮人。
? ? 建議:強制儲蓄。一個月強制拿出10%的錢存在銀行或保險公司里。
養成習慣:
給自己做個強制儲蓄,將每個月收入10%的錢存入銀行或保險公司,不邁出這一步,就永遠沒有錢花。
這是養成理財習慣的第一步。也是我一直以來保持著的一個習慣。
每個月我都是先儲蓄后消費。那怕是有其他需要用錢,我都不會動用這筆錢。因為壓力會讓我想到其他辦法來賺到錢。
? ? 生錢
建議:基金、股票、債券、黃金、不動產等
養成習慣:
1. 不在乎多少,一個月省下200元買定投基金,堅持二三年下來,一筆錢定存了下來。
2.買股票之前,我按照老師說的資產配置法。在買了房子和保險,在不動用應急用的那筆錢后,按比例買的。
我個人在投資上是屬于穩健型的那種,不太習慣去冒險進攻。在投資操作上不盲目跟風,不沖動購買。
去年,股市的幾次調整和熔斷,我也在大起大落中跌進,把好不容易在熊市里賺到的錢,在牛市里賠了出來。不想心態和神經承受負重最終退了出來。
年輕人進入股市,風險與收益并存。先問自己是否準備好堅強的神經和良好的心態。永遠記得只有10%的人能從股市里賺到錢,這是鐵律!如果承受不了股市的風險,還是做一些穩健的理財比較穩妥。
3.在家庭房產的購買上,我參考了4231定律。用家庭收入的30%來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資,總之每月還房貸金額,不超過家庭當月總收入三分之一為宜。這樣下來,每個月的房貸對于我而言,沒什么壓力也就習慣了。
現在房價居高不下,我們年輕人買房還是量力而行。房貸太重反會成為一種負擔,生活壓力大,不利于身心健康。健康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沒有了健康,再多的房子,車子,票子,都無從而談。所以理財也是在理我們的健康。請問,認同嗎?
護錢
生錢就像打一口井,為你的水庫注入源源不斷的水源,但是光有打井還不夠,要為水庫修個堤壩–意外、住院、大病。這個提壩也就是我們說的保險。
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對于家庭而言,沒有保險的理財規劃是無本之木。
天有不測風云,誰也不知道會出什么事,所以我們要給自己的家庭做好保障理財。
建議:保險是理財的重要手段。拿出家庭收入的10%--20%購買家庭保障類保險。
養成習慣
1.家庭保險設定的恰當額度,應為我們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費支出的恰當比重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
買保險不能越買越多成為我們的負擔,也不能買的保險保額不足或沒有買對適合自己家庭保障的保險。
我們要養成在購買保險之前,要認識我們自身的需求,了解清楚我們家庭的保障缺口,以及保險產品的保障特點,從而把我們的家庭資產保護好。
猶其是我們工薪家庭和剛步入工作的年輕人,更需要做好理財。
畢竟與有錢人相比,我們面臨更大的教育、養老、醫療、購房等現實壓力,更需要通過理財來增長我們的家庭財富。
以上幾點能減少我們理財的誤區,幫財我們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錢生錢是長跑冠軍,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簡單做。
讓理財成為生活一種習慣,您就先贏了一步。
以上與君共勉/白云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