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職場人士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在進入一份新工作的頭三個月到半年,是最焦慮的時候,也是自我能力提升最快的時候,但是到了一年、兩年以后,就會發現自己的步伐停滯,開始了“混”日子的狀態。
心理研究表明,人類對外部認識可分為三個區: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learningzone)和恐慌區(panic zone)。在舒適區,得心應手,每天都做熟悉的事情,接觸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人。到了學習區,會接觸到新事物、新方法、新項目。此時,在有點新奇的同時,也會有新的焦慮,因為在這些新事物之中,還帶著新要求和新壓力。恐慌區則是壓力最大的地方,這里邊的要求你連想都不會去想。
很多人都聽過10000小時天才理論
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項復雜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艱苦練習,而練習的時長必須達到一個最小臨界量。事實上,研究者們就練習時長給出了一個神奇的臨界量:10000小時。
“研究發現,任何一個領域的世界級水平都需要起碼10000小時的訓練。”神經學專家丹尼爾·利瓦廷寫道,“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作曲家、籃球運動員、作家、滑冰運動員、鋼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盜……無論你是什么,10000小時這個神奇數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當然,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能從等量的訓練中獲得更好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還未發現任何一位世界級的專家在其專業領域中的訓練時長少于這個數字。人的大腦好像必須花費那么長的時間消化理解,才能達到極其精通的水平。”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
在這里我不想舉例子,即使我舉一個例子,也會有以偏蓋全之嫌,想看例子可以去讀這三本書:
這三本書都講到了10000小時天才理論,頗有些國內成功學書籍的味道,然而不同的是,他不是拋出了個努力奮斗的字眼,然后給你5分鐘的熱血沸騰,而是確實講到了一些方法論。
但是這時候有人如果跳出來說:練習一萬小時能讓你技能提升,這沒有多大意義和價值。比如一個流水線工人,練習十年大概也只是速度快了些,真正的技能并沒有提高多少。
你要做的是持續的刻意練習,并在其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能力一點點提升。
刻意練習就是身處學習區的練習。所以,當剛進入一個新的企業,從事一個新的職業,初期半年,都很容易讓自己在學習區。它一定不舒適,因為總會有很多新知識、新要求、新方法,但也不至于感到恐慌,因為你能從事這樣的職業就一定意味著你具備某種程度的勝任力。在這半年的過程中,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不那么舒服,總有小擔心,怕自己“現原形”,但同時你的覺察力也很強,你對自己的狀態以及狀態變化十分敏銳。
當然,之后的一年及N年里,多數人熟稔自己的工作,企業也不會對你個人有能力上的新要求,它們制定各種指標,達標就發績效獎金。此時,你進入了舒適區。有人會說:“沒有啊,我們還是老加班,工作還是很忙。”但是這一份忙,是很“舒適”的忙,工作內容跟當初沒什么兩樣,公司給你的是舒適區的苦力活,這反而減少了你在學習區的時間和精力。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說“我5年的經驗無非是1年的經驗重復了5年而已”。
然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練習模式,以我自己的工作經歷來說,很多行業我還是不了解的,于是我找到了以下一些方法供參考:
一、音樂法
音樂法可以想象即是把一個作品演奏出來,腦補一下郎郎和李云迪演奏同一首樂曲的不同狀態。工作和生活中還有很多符合“呈現”的行為,典型的就是商業的演講、匯報,還包括寫作以及美工,都是通過某一個作品,用有效的方法呈獻給讀者、聽眾、學員,并引起認同、共情、享受、啟發、思考、討論。這類方式最典型的刻意練習:
比如說演講:
1. 明確你所呈現的每一個段落、句子、身體形象、表情要帶給聽眾什么信息和感受;
2. 在練習中呈現出來,給同伴、老師們看,并征求他們的反饋,看看是否達到了自己想呈現的效果;
3.? 同伴以及老師會給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反饋,更好的老師則能給出某些語氣、表情、句子的合理化表達;
4. 根據修改,再次重復上述幾步。
比如說寫作:
如果你想練習自己的寫作水平,最好的方式不是寫多篇文章,不回顧繼續寫,而是按照某個你喜歡作者的風格寫一篇文章,然后自己忍著惡心看一遍,最好能請自己的朋友也看一遍,大家談一下感受和反饋,某句話的修辭可以換一下,某個連接詞可以不要,等等。如果一篇文章能經過三到四次打磨。你就能看著自己的寫作水平一點點提升,其實這種方式很類似高中的英語作文。
二、博弈法
首先“打譜”:就是要把那些比較復雜的事情拆分成很小的部分。以談判為例,會分成多個部分:調研、計劃、閑聊、討價還價、爭議、簽協議……在初期練習時一定不能全部都做。而每個部分單獨練習,比如閑聊,不要以為閑聊真的就是隨便聊聊,這背后依舊有探尋雙方感受、期待和底牌的過程,因此對閑聊這個部分也要精心設計,你問的意圖是什么,對方回答后呈現出來的感受是什么……當這種過程練習到熟練時,我們自然就會輕松掌握閑聊的“定式”,它會進入到下意識里。當我們把所有分解的部分都練習而形成“定式”時,談判人才就訓練出來了。
其次“復盤”:這個練習經常出現在MBA的案例討論中。MBA兩年的課程會給學員500個商業案例進行討論,其目的就是對商業事件的一次次“復盤”。通過復盤回顧來判斷當初是如何做的預測、采取了何種模型、實施了什么行動、產生了什么后果,假如再回到當初,又該如何預測和決策。我在前面提到了“果斷”型選手需要做回顧,其實就是“復盤”的練習。因此,在我們從事的職業咨詢領域,一個很重要的練習就是案例討論和督導以達到更有效的“復盤”,這樣的練習,練一次就會成長一次。
三、運動法
很多工作要提供專業、系統化的服務,就需要運用專業知識。此時,基本功練習就變得很重要,一名會計師需要擁有深厚的基礎數學能力,一名程序員需要對數據結構有扎實的理解,而這些知識幾乎都會體現在十幾本專著中,比如通信領域的《通信原理》,經濟領域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聞領域的《傳播學概論》。這類基礎專著都特別晦澀難懂,因為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提煉不帶太多水分難消化的東西。看完一遍之后,也許只能消化5%。而這恰恰是基本功的練習,我們要做的,就是多看幾遍,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
其次,練習特殊狀況。運動員會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比賽中的特殊狀況練習,比如桌球選手會花大量時間練習貼邊球和架桿,足球選手會花大量時間練習刁鉆角度的自由球。而在我們的職場中,也常常會出現特殊狀況:在銷售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客戶問你很難回答的問題;在培訓過程中總會冒出想找你挑戰的學員;在談判過程中總會出現你很想躲的沖突,而這種沖突很可能是客戶自己設計出來的;在開發過程中也會在某個難以置信的地方出現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漏洞。如果想變得更專業和高深,就需要熟練地處理這類特殊狀況。而你幾乎很難在現場就能隨機應變,這依舊需要練習。你可以找一個同伴,讓他扮演刁鉆客戶、吐槽學員以及談判對手。
刻意練習包括三個步驟:
1.跳出舒適區,只在“學習區”練習。
有很大一部分人會經常說這些話“這件工作太沒有意思了,每天只是重復這樣的流程而已。。。”這就是處在舒適區的人,雖然掌握的技能能夠應付每天的工作,但是僅僅是個及格而已,處的時間越長,溫室效應的慣性越大。
2.大量重復的練習,從不會到熟練。
我們意識到需要跳出舒適區,做一些超出一點我們現有能力范圍的事,這較比在舒適區里的會相對痛苦一點,因為你需要去多付出些思考以及做曾經沒做過的事。進入學習區的過程剛開始肯定是做的不好的,這里的秘籍就是重復性的練習。
3.持續獲得有效的反饋
我相信一個優秀或者具備優秀潛質的人一定是擁有高度的自檢行為的,處在學習區意味著就是重復性的犯錯然后逐漸通過反饋把錯誤修正,成為優秀便是不斷把學習區再次變成舒適區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不斷接收到“自己還可以再進步”的反饋。
用圖示表示即是:
所以不想在5年的工作經驗只是1年的工作經驗重復5年,還是要經常跳到學習區努力學習吧。即使練習了10000小時成不了天才,大概也不會太差吧。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整本書只給出了這一張圖,算是對這個理論最好的詮釋吧,不多解釋了。
即使這樣,努力并不一定帶給你太多,因為職業生涯中,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