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別告訴我你懂PPT》作者李治用項目管理的方式回顧自己在百事3年工作的職場總結。書的最后附有金句和項目管理專業(yè)術語索引。
金句摘錄
別光聽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娓娓道來自己的工作是如何的機緣巧合,好像上帝是他親戚,其實所有的人都逃不掉一開始漫無目的的大撒網(wǎng)行動。
不要來回嚼自己嚼過的饃。
管理工作,即使沒有高科技,也同樣需要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專業(yè)精神。
我們的命運是由選擇決定的。
幫助其他同事不是簡單的幫忙,而是你的份內工作。
多專研專業(yè)知識,分享經驗教訓,帶領大家和你一起干。
要勇于表達你自己的觀點,不要活的像個機器。
世界上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從失敗中學習,而代價最小的學習方法就是從別人的失敗中去學習。最快的學習方法,是凡事多問別人為什么。
交朋友比學知識更重要。
開會是為了達成共識,形成行動方案。要寫有用的會議記錄。——利用會議記錄模板
德魯克:成功的人不是勇于面對危險的人,而是善于管理和規(guī)避風險的人。
個人的優(yōu)勢需要轉化為團隊的優(yōu)勢才能實現(xiàn)目標。
有四個D開頭的詞匯會深深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死亡Death、殘疾Disable、疾病Disease和離婚Divoce.
永遠不能怪罪幫了忙的志愿者,他們一心對你好,別讓他們心涼。
我們不能把幸運當做人生的必需品。
真正的強大在于氣質。
花白的頭發(fā)底下都是智慧和經驗。
探險不等于冒險。探險有科學保障。
識別風險、規(guī)避風險、承擔責任,是成功者和懦弱者的區(qū)別。
生活不是為了完美,而是為了偉大的事。所以,不用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看重點,抓大局很重要。人生有更大的坐標系。
工作技能70%是從實踐中學習的,30%才是從專門的培訓中學習。
所有的計劃都不會百分百完美,但必須保證在目前條件下、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
態(tài)度是可以傳染的。
拉圖爾定律:一個好名字可能無助于劣質產品的銷售,但是一個壞名字絕對會使好產品滯銷。
思考成功背后幸運以外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往往可以幫助你復制成功。
問題解答
新人能做的事:溝通聯(lián)絡,會務準備,做會議記錄,要把不起眼的工作干得有聲有色。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將平凡的事,做的不同凡響。
職場不狼狽的秘籍: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比老板對自己的要求高一些。
天下所有項目都有三個制約因素:范圍、時間和成本。
如何選人?人的價值觀底線是千差萬別的,項目選人要選一個平臺上的人,才能相互信任合作。
如何培養(yǎng)信任?所有的信任都來自接觸,來自相互的支持與理解。
如何對待信息?信息不是用來被收集的,是用來被決策的,所以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如何看待授權?職場上劣幣不多,氣勢不足以驅逐良幣,關進是很多人把自己看做良幣,把別人看做劣幣,把別人看扁了,沒有做好授權周圍的人。
如何做決定?做決定不是為了讓所有人滿意。做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是推動事情向前進的唯一辦法。
如何判斷項目的意義?不是成敗,而是看項目成員下次還愿不愿意和你一起做項目。項目輸?shù)闷穑笥演敳黄稹?/p>
高效會議的一大原則:拒絕扯淡。組織者要做好的工作。準備會議議程,讓參與者提前思考,自己也要做好準備;會上要做決議,任務落實到人,時間落實到點;會后要進行跟蹤。防止兩種傾向:有邀請,沒內容;有背景,無議題。會議議程必備要素:時間、地點、必須參加的人、邀請參加的人、會議標題、會議議程(包括強調會前要做的工作)。同時做好會議記錄(進度和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或要進行的行動)。會議記錄是項目的生命線。
項目出現(xiàn)問題時,領導負責情感協(xié)調,秘書負責時間協(xié)調,專家負責技術協(xié)調。形成決議,繼續(xù)負責落實。
凡事貴在堅持。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項目是細節(jié)堆起來的。風險管理最核心的,是要聽專家的話。才能保證不陰溝里翻船。
項目匯報:計劃——過程——結果——下一步安排
怎樣做PPT:圖片比文字更能說明問題,記得隨時保存圖片。每頁PPT都要用一句簡單完整句來總結。
美國項目管理師考試PMP
下一步學習計劃
德魯克的管理學。《21世紀的管理挑戰(zhàn)》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提高工資只能降低不滿意度,不能提高滿意度)
史蒂芬·科維《高效能人士的第8個習慣》
約瑟夫·波耶特:成為真正的領導者之前不可或缺的一項經驗就是失敗。
甘特圖。學習制作WBS和RACI矩陣。把大塊的工作化整為零。每一塊工作都要是可交付的成果。
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論。麥格雷戈把傳統(tǒng)管理學稱為“X理論”,他自己的管理學說稱為“Y理論”。
X理論認為:多數(shù)人天生懶惰,盡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數(shù)人沒有抱負,寧愿被領導批評、怕負責任,視個人安全高于一切;對多數(shù)人必須采取強迫命令,軟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Y理論的看法則相反,它認為,一般人并不天生厭惡工作,多數(shù)人愿意對工作負責,并有相當程度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控制和懲罰不是使人實現(xiàn)企業(yè)目標的唯一辦法,還可以通過滿足職工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使個人和組織目標融合一致,達到提高生產率的目的。
德爾菲技術(專家意見法)。
以后開會,會前要做好溝通,會中要做好記錄,會后要進行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