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京,大家很快能聯想到中山陵,秦淮河,明孝陵……去了南京,這些地方當然不可錯過。
我和南京有三次不解之緣。
第一次見她是2005年。我的初中同學,也是我的一個女性哥哥在那里讀大學。因為外表都是偏向男孩子的性格,所以我一直叫她“老哥”。“老哥”是“南京迷”。上大學時,她的男朋友去了北京,她倔強地選擇了南京。
幾年后,他們堅持著自己的愛情。可惜緣斷情滅,最終連分手都不忍心告訴我。因為,“老哥”怕破壞我對愛情的向往。
我很慶幸有這樣一個懂我愛我的朋友。
有一回,我和大學一個特別要好的大學同學,一起約好去南京。到火車站,居然被放鴿子,依我的個性,說好的,是一定要出去的。
我沒有和任何人商量,便決定孤身一人前往南京找“老哥”。
那時我們還沒有手機,打到“老哥”宿舍電話,沒人接。可是,我已經買好了去南京的火車票。
我就是這樣一個不需要計劃,隨心所欲的人。被放鴿子的不悅心情,很快煙消云散了。
晚上回宿舍,半夜十一點半我才打通了電話:“老哥,我明天去南京。”“老哥”很吃驚:天哪,如果你今天聯系不到我,怎么辦?”
“那我就先上火車唄。”
“好啦,明天去火車站接你。”
第二天傍晚,我便到了南京。“老哥”的學校好像離南京大學很近,是一所普通的民辦本科院校。
第一次吃蛋撻,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出遠門。
“老哥”帶我去閱江樓,還借了一張學生票,我們就這么混進去了。當時還用的膠卷相機拍了許多發黃的照片,一身牛仔衣,現在想起來就覺得頗為珍貴。那時用的手機都是諾基亞,也拍了一些像素不清的亭臺樓閣。臺階上,我們在擺pose,有一個外國人正拿著相機偷拍我們。想著我們也是友好而美麗的中國姑娘,便沒有追究。
南京有很多明代的長城的遺跡,我們手牽手,一起走,一起坐在城墻上,拍照留念。對于旅行,在我的世界里,只要可以盡情的拍照,就一定會開心了。
第二次去南京是2008年。陪伴我的有兩個人。第一個仍然是“老哥”。
最不能忘記的便是“老哥”帶我去爬紫金山,看天文臺。我們爬得很驚險,那時我帶去了老姐的數碼相機。我們拍了很多照片,在山上,在棧道,在樹下,調皮的,深沉的,各種姿勢……
年輕真好。少女時代的我們總是可以那么天真地揮灑快樂。
中山陵,南京大屠殺,明皇陵等有名的地方,一個沒去,我們還是玩得很開心。我們躺在鐘山腳下的樹林里,聽著林志穎的 《戲夢》:
他們說人生一場夢又何必太計較
青春正年少? 我應該大聲笑
歲月如飛刀 它刀刀催人老
再回首? ? 天荒地老
他們說人生一出戲又何必太認真
生旦凈末丑? ? 我統統扮一回
誰扮誰像誰 我扮誰又像誰
別忘了? 下次再會
我們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加體會到歲月這把刀有多么鋒利。它不僅快,而且絕,生命中溜走的朋友,永遠不會再來。
“老哥”和“嫂子”分手了。這一次是真的。后來有一次,在鳳臺一中路口碰見他帶著東北的女朋友,覺得很傷感。我沒有上前和他打招呼。女孩子終歸都是小心眼的。
愛情終究是靠不住的,友情更顯得彌足珍貴。
每次去南京,“老哥”都會帶我夫子廟,因為我是個喜歡熱鬧的人。我們把夫子廟小街里的店逛了個遍。十塊錢買了三個小石頭。一塊“玉如意”,一條“小魚”。另一個竟怎么也想不起來了。沒有什么是經歷了歲月還忘不掉的。
那塊“玉如意”我寶貝了很多年,最后還是打碎了。我難過了好久,那些年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愿,所以一直想著如果什么時候有機會再去南京,一定要再去夫子廟,買一塊一模一樣的“玉如意”。
第二個陪伴我的是堂哥。我的堂哥從小與我和姐姐一同長大。沒正式入學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在一年級。后來上學了,堂哥被二叔帶去了淮北。這些年,我們從沒間斷過聯系。聽說去我到了南京,堂哥堅持要我去他那看看,帶我在南京好好玩。
我和“老哥”從玄武湖分別,我乘車來到哥住的地方。他和朋友一起在學校附近各租了一間小房子。正好朋友回家了,我住在哥那里,他住在朋友那,就在我隔壁。這么陌生的城市,有一個溫暖的親人,真好。
第二天,我哥便帶我游南京城。不記得我們拍照的那個橋的名字了,我們走了很久。后來到了秦淮河,我們在那里拍了很多珍貴的合影。照片中,我穿著一身白衣,笑得是那么開心。我沒有欣賞到槳聲燈影的秦淮河,可是看到那里的碑文,了解很多美麗的故事。
緣分,真的是一種奇妙的東西。親情,友情,愛情,全部仰仗她,每一個人的去留,都別有深意。我想,一定是緣分串通了命運。
和南京相處了兩次,我深深愛上了她。幻想著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在南京生活,和“老哥”相互為伴,該有多好。
可是后來,“老哥”離開了南京,我也沒有去南京,我們都回到原來的地方,做一個普通的小老百姓。家,對于女孩子來說,始終是最好的歸宿。
第三次去南京就是今年,2018年,距離上一次去南京,居然相隔了十年。
十年,原本覺得十分漫長,可是不知怎的,轉眼就過去了。歲月匆匆,不知不覺就從指縫間溜走了,就像有些人。分別的時候,甚至連句再見也沒機會說。
十年再回南京,流年似水。記得十年前,娟子放了我鴿子,所以一直沒有如果南京,這次去,多半是為了彌補她的遺憾的。還好,我們一直在一起。我們都不是當年的任性的小丫頭了,我們早已這人妻,為人母,為人師。角色的設定,讓開始了循規蹈矩的生活,生活在一種程式化的“方程”里。
2018年,和娟子的南京之旅,可以說謀劃了很久,我一直瞞著我家先生。這是我第二次“逃跑”,這次帶著女兒“逃跑”。晚上,我們到了南京,在附近的小旅館住下來,洗完澡,才給他打電話,才告訴他,我和娟子已經在南京了。很奇怪,這個一向反對我旅行的人,居然沒有一句反對,還有說有笑的。
后來才知道,他自己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南京,那熱情甚我千百倍。
清明節總是多雨的,就像《半生緣》里的叔慧,去南京一直在下雨。記憶中,南京是個多雨的城市。
我們也趕上了,好大的雨,傘只帶了一把,雨衣出門時也忘記拿了。我們就是不長記性。還好去了南京博物院。帶著孩子,總算走馬觀花地看完了。雖然不如西安的寶貝多,但是下雨天也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最難忘的不是那些寶貝,卻是那間紅屋,掛滿了紅色的綢帶,像夢一樣的顏色。我們興奮極了,孩子們也是。
臨走時路過民國街的入口,真的很像上世紀的舊上海。街道,店鋪,街燈……超強的時代感,真后悔沒有身材穿旗袍。
南京博物院游覽結束,我們又去了總統府。雨太大,只能在屋子里走來走去。第一次體會到什么是人山人海。人看人,人擠人。兩個孩子,不是你睡,就是她睡,實在沒有游覽的心情。
最開心的便是去鐘山了。那里有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我對山總是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原本可以在鐘山走整整一天,慢慢感受山的溫情,聽鳥兒低鳴,看綠樹成蔭。帶著孩子,只好坐纜車。只要孩子們開心就好了。
孩子們彼此間有了難分難舍的友情,這個比任何事情都更有意義。
從鐘山回來,到夫子廟已經很晚了,人多得根本擠不動,只看到,燈光里的樓閣,柔美多情,卻沒有好好地一睹秦淮河的風姿。只有帶著孩子去看夫子廟買東西。
還是和從前一樣的熱鬧,店一家挨一家。娟子給兩個孩子一人買了一把小傘,是我們堯堯一直心心念念的顏色。小小年紀,便有了和大人一樣的渴望。很可惜,我沒有找到當年的“玉如意”。念叨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來了,還是沒能如意,總覺得是小小的遺憾吧。
人活著就是這樣,丟的東西很難再找回來了。
第二天我們在高鐵站分手,兩個孩子都很難過。回來后,堯堯一直吵著想小心姐姐了。友誼的小火苗,已經住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我和娟子說,這次走了,恐怕不會再來南京了。對于我,一個城市,來了三次,也許已經沒有必要再來了。心里這樣想著,可還是覺得好多地方沒有去過,總是不甘心的。
娟子說,凡事都不要太絕對,說不定哪天又來了呢。果然,沒多久,她帶著學生研學旅行,又去了一次南京。
也許我和南京的緣分也沒有終結吧。前天和先生說起未來,他說很想去合肥,看看有沒有發展的機會。當然他更想去南京。我問他為什么。語氣很平淡,卻很真實地回答我:“我喜歡南京。”鳳臺話的告白,讓人感覺得到他的真誠。
我想了想也忍不住了:“其實我也喜歡南京的。如果將來有機會,可以讓孩子考那里的大學,當然如果孩子也喜歡的話,我們全家都搬過去,我們可以在南京養老。”
城市對人,總是有種神秘的誘惑。喜歡,卻不敢輕易靠近。再怎么說,南京的生活節奏總是沒有上海的快。
又一個不切實際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