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昨天自己對于“計劃”的思考過程:
思考結果:不要為了計劃而計劃
1、專注
起因是這樣的,昨天在洗衣服的時候,心里就在琢磨還有哪些任務沒有完成,是把經濟解釋的第第八章看完呢還是再看篇得到文章或者再聽一本書呢?
這么想的結果就是逐漸變得焦慮起來,在這三年事情中我到底該做哪一件呢?
我突然意識到,我正在面臨一個選擇。
對了,于是“選擇”這兩個字就突然死死的盯在我的腦海中不動了,然后我又突然意識到,這不是我們更新過的概念嗎?選擇可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呀!緊接著我有追問自己,那選擇的方法論是什么呢?對了,添加必要條件。隨后而來的就是對那篇文章的回憶,嗯,對的,選擇的剛需是添加必要條件。當時影響最深的一個例子是還原了剩男剩女的一個思考過程就是因為它們沒有添加必要條件,不明確自己選擇伴侶時的核心要素,導致它們沒辦法做出選擇,最后被剩下了。對于那期內容我就想起了這么多。這時候又有一個詞語跳進了我的腦子里,《窮查理寶典》中的核心思想,反向思維這個詞,然后我追問自己,想想反向思維是什么?嗯,對了,反向思維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全面思維”,就是考慮問題的時候要把兩個方面,即?正面和反面都考慮進去。那關于“選擇”反面的例子是剩男剩女的現象。那正面的例子是什么呢?就是添加必要條件的例子是什么呢?這時候我又回想到文章的接下來的內容了,是那些沒被剩下的人是怎么想的?就是符合了自己最想要的某種特質的那個人就好了唄。此時,我告訴自己這不就是常說的什么都想要的人,反而什么也得不到嗎?這句話我們不是從小到大都在拿來教育別人嗎?原來最底層的原理只不過是關于“選擇”這個概念的掌握而已。
回想到這里,我就告訴自己。
在此時,我的選擇是什么?然后我就問自己,此時選擇的必要條件是什么?是專注。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此時我應該專注洗衣服,什么都不要想,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你自己正洗的衣服上,瑜伽老師也說了,專注可以提高效率。而且還有一個切實的好處就是:讓大腦休息,克服因為一心二用帶來的焦慮。
當我將整個目光注意到自己正在做洗衣服這件事情時,我整個人都安靜下來了,我不再去想接下來自己該干什么,當然也就不會對這個“偽選擇”再做出選擇,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衣服上,瞬間,整個大腦放空,整個人輕松了下來,平和、愉悅代替了焦躁不安。我想,這就是那些在信了耶穌之后變得平和喜樂的人的原因吧,這也是宗教信仰活動能治愈人的底層原理吧,因為宗教的一些冥想活動都是在訓練人的這種專注能力。咿,對了,這不就是我們說的刻意聯系么,而刻意練習就是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論呀呀,而元認知能力又是你必須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呀!
以上就是我昨天的思考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