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
者宜為下。
【大意】
本章講述大小國家之間的關系應如何處理。老子認為彼此要實現各自的愿望,小國應謙下,大國更要謙下,這樣小國能容于大國,大國能籠絡小國,彼此相安。顯然,老子反對以強凌弱。
【譯文】
大國要象居于江河的下流一樣,處于雌柔的位置,這是天下交匯的地方。雌柔常常以虛靜戰勝雄強,就是因為它安靜而處于下面的緣故。
所以大國用謙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小國用謙下的態度對待大國,也才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所以,有時大國以謙下的態度取得小國的信任,有時小國以謙下的態度取得大國的信任。大國不過是要聚養小國,小國不過是要待奉大國,這樣大國小國都各自滿足了愿望,大國還是應當以謙下為宜。
【我思】
“牝常以靜勝牡”老子認為靜能勝動。老子的這句話估計是觀察動物本能總結的。雌性只要用靜,自有雄性以動而來。老子認為兩物比較,雌性以靜獲勝。但我認為,靜與動不存在誰勝誰負,適用的事物不同,表現的結果不同。如果一個雄性也是靜的,可以說他能勝過動的雌性嗎?
“以靜為下”眾所周知,河水流向低處,低處是靜的,河流是動的。河流都匯集與低處。老子總結動不如靜,高不如低。
由上所述,老子總結,靜和下是優于動和上的。因此由此,舉一反三,認為一個國家,無論大國還是小國,只要能保持低下的態度,就是一種勝利。細細想來,虛心謙讓,確實會在生活中能有所建樹。真的是靜下的功效嗎?靜下真的適用所有事物嗎?如果人人都保持靜下的態度,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對待入侵者會是什么態度?難倒還要靜嗎?
靜下在遇到強敵的時候,是不是就成了諂媚投降。以此示弱保全。是不是我們常說的投降派賣國賊那些小勢力,采用卑下的態度,難倒不是符合老子的理論嗎?為什么被人們所鄙視呢?老子講生存之道,后來有了文化,又開始講禮義廉恥孔子的那套理論。有時候,為了保持禮義廉恥,是要與生存之道相違背的。我們接受各種文化,有人信老子有人信孔子,說不定,以后還有各種子。不同的文化在遇到某一件事,就會有不同的策略。我們受到別人的冷言冷語在所難免。不是常說,道不同不與之謀,根本不是一樣的價值觀,有什么好指責的。
哪種價值觀是好的呢?這種好是永世的好,還是暫時的好。如果有種價值觀,對待任何事都有六十分的成績,如果還有一種價值觀,某些事可以得到百分成績,有些可以得到零分成績,我們選擇哪一種呢?還是我們隨機應變擇優選擇。沒有定性的說法。總之任何文化都有其優缺點,選擇任何一種文化,就需要無怨無悔。當然也可以隨機應變的改變自己的文化信仰,目的是讓優點最大化。這也許是另一種生存哲學。不一定是靜下就一定能獲勝。
如果大小國還有一點仁慈之心,采用卑下的策略,還是管用的。軍事上有這么一種策略,當人數是對方數倍的時候,要采用圍而不攻的策略。圍而不攻就是一種卑下的策略,防止對方狗急跳墻,主要還是從心理的戰勝對方,讓對方臣服。小國也沒什么勢力爭斗,要么拼死抵抗,要么投降保命。
采用謙下的策略,各自得到各自的滿意結果。如果大小雙方都比較擰怎么辦。建議由大國開始先放下姿態,卑下的表明決心,小國才會采用卑下的態度。最終達到各自的目的。如果雙方勢力一樣呢?誰先放手呢?自古都是難題。一般是有強大的保護能力的先放手。
說到大國和小國,引申的說點個人看法。假如,一個大國,資源豐富,地廣物博,軍隊強大,人民幸福。這簡直就是我們理想國家。在地球的某一端,有一個小國,什么也缺。一個什么也缺的國家下一步會怎么樣?窮兇極惡,窮山惡水出刁民。這種小國,往往會利用最后的人力,去掠奪周邊國家的資源。掠奪的概率一般是五五開。但實際上與各國的軍事力量有關系。窮小國沒有退路只能拼命。如果掠奪成功,占領對方領土。資源夠用,相安無事。資源用盡,繼續擴張。直到窮小國不遠萬里來到大國城下。大國是該如何是好。戰爭意味著和諧消失。打的過還好,打不過將是子孫萬世的災難。
我有點能理解美國這種世界警察的行為了。將那些出現戰亂問題的小國提前滅掉,防止事態嚴重化,無法制止。對于那些由于信仰問題而有暴力的國家,會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對于那些因為資源缺乏而引起的暴力行為。我們該怎么辦呢?
崇尚暴力,那就提前輸入一種和平文化。使之平衡。這是全世界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去想一則卓越的辦法。一旦崇尚暴力的信仰深入人心,并不是輕易能改變的。畢竟對于文化有種先入為主的優勢,外來文化都是劣勢的。尤其是一種文化傳承百年,具有深刻的群眾基礎。若不是太優秀的文化,很難滲透。也許只能逐個洗腦,逐個擊破,才能改變整體的文化。
信仰問題是個別的問題,是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的。但是資源的問題卻是無法解決的。一個國家土地貧瘠不結糧食,地下匱乏沒有資源。這樣的國家要想生存靠什么?沒得靠,只能發展軍事掠奪他國。對于這類國家的問題,應該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因為所有的國家都會面臨資源缺失的一天。對于這類國家,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 為了防止暴亂,只能資源供給。有句話,個人發現的資源屬于國家。國家發現的資源應該屬于世界。資源共享才是世界未來的主流。這樣就會出現一種情況,資源匱乏的小國,不用動手,就能獲得資源。不給資源就暴動。而大國的人呢,努力工作還要分一部分利益給別人。人們心里會不平衡。也是無奈的辦法。希望科技更進步,可以改造自然,可以利用風力水力太陽能。我們資源可持續發展,那種靠救助才能生活的時代,會遲一些到來。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譯】
人類能否和平相處,系因于大國的態度。
躁動則為貪欲所驅使而易產生侵略的行為。
老子感于當時各國諸侯以力相尚,妄動干戈,因而呼吁國與國之間,當謙虛并容。特別是大國,要謙讓無爭,才能贏小國的信服。
【拾人牙慧-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每一個人都應采用“下”的態度
【拾人牙慧-聞老子之聲】
大國之所以成為大國,同樣是因為大國降低自己,保持謙遜的態度,從而以天下領袖的地位征服和引導小國。他還說,若降低自己,保持謙遜的態度,小國也能從大國得到適合自己的很多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