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1)。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 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愿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2),漸次修習(3),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注
1 修行,實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
2 方便,指為了引導和教化眾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和語言。
3 修習,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復習而成道果。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1),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注
1 如幻三昧,達于一切諸法如幻之理的正定。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1),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2),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尤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滅。”
注
1 妙心,不可思議的心體,即佛的真心。
2 幻心,心識由緣生,畢竟無實如幻。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如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化,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普賢菩薩在佛教中是具足無量行愿,普現于一切佛剎的圣者。簡單來說就是普賢菩薩是一個堅定的行動者。在《圓覺經》中,普賢菩薩排在文殊師利菩薩之后,大概就是代表了我們在有智慧的前提下還需要有堅定的意志和方法去行動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圓覺經》的普賢菩薩篇中普賢菩薩問了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到圓覺的境界。佛說,世間的種種一切都是我們的幻心而生起的,幻心從我們身心的種種無明而誕生,所以一旦我們的內心覺悟了,世間的種種幻化就消失不見了。佛陀常對人說一切都是幻,但如果我們執著于幻的幻就代表我們還在幻境。執著于有和執著于無都是自己的心,就像你閉上了眼睛,你還是能看到一片黑暗,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世間是沒有的。只有做到不執著于有,不執著于無,這樣才是真正的離幻,才能達到佛說的得無所離,即除諸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