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個人財富增長,保值增值的需求強烈,理財需求爆發式增長,浮躁的社會讓人們越來越經受不住誘惑。與此同時,互聯網飛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復雜。于是,很多人都沒搞清楚對方理財產品是什么,就嘩啦啦把錢往里投,這導致:輕則一些產品鉆法律和監管的漏洞,給投資人帶來隱藏風險;重則理財騙局越來越多,手段讓人眼花繚亂,不少人傾家蕩產。我們今天就來帶大家看看一些互聯網上常見的固收產品。
(一)貨幣基金類:
余額寶2013年面世以來,各種號稱“活期理財”的寶類產品蜂擁而出,其實它只是貨幣基金換層皮后的包裝品。這些產品主要投向短期貨幣市場工具,因此風險極低,而收益追隨市場資金的緊張程度而定,13年6%都有,前兩年跌至2%以上,去年底今年初又回到4%以上。它最大的優勢則在于最多1天可以贖回到賬,甚至很多當天即到賬,成為兼具流動性和收益性的現金存管最佳工具,而且只要互聯網上手指動動就能解決。
判斷我們買的產品是不是貨幣基金,看這幾個標準就可以:
? 1)產品明細里的名字有“貨幣”字樣;
? 2)多數寶類產品的底層就是貨幣基金;(但也有保險產品、券商現金管理產品做寶寶產品底層的)
? 3)同時有“七日年化收益率”、“萬份收益”數據;(有些定向委托計劃也做出模擬的“七日年化收益”)
? 4)一般是T+0的,最遲1個工作日可取現。
(二)短期理財型基金類:
這類產品跟貨幣基金很像,區別在于:
? 一是有固定期限,到期才能贖回;
? 二是正因為有一定期限,選擇的投資對象的周期可能會稍長,比如債券,理論上比貨幣基金收益略高,但實際上也不絕對。
另外,這也是個風險比較低的品種。
“理財型基金”的判斷標準,主要以下幾個:
? 1)產品明細或分類里的名字有“短期理財、理財基金”字樣;
? 2)同時有“七日年化收益率”、“萬份收益”數據;
? 3)產品名稱里就有期限標識,比如7天、30天、月度、月月、月盈、月添利、60天、雙月、90天、季季等,且只有到期后才能贖回取出。
(三)保險理財產品:
前面兩種都是基金公司發售(證監會監管),下面我們來說的是,保險公司提供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保監會監管)。它的本質是保險公司以萬能險、分紅險、投連險產品為載體,發售的類似貨幣基金、理財型基金的一種理財產品。
“保險理財”的判斷標準如下:
? 1)產品明細或分類里的名字有“保險”字樣或保險公司名稱,比如平安、國壽等等;
? 2)一般只有“七日年化收益率”,沒有“萬份收益”數據;
? 3)可以是活期(寶寶類產品),也可以是定期,如45天、60天、90天等。
(四)券商資管產品:
前面講了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發售了各自的理財品種,券商當然也不會閑著。而且券商也是比較全的,按類型分有貨幣的、債券的、股票的、QDII的等,按風險程度分為限定性的(投資固收產品),非限定的(可投股票、基金),還有100萬起的小集合產品(私募)。我們這里講的主要是投資固收類的限定性集合理財計劃。
“券商理財”判斷標準如下:
? 1)產品明細或分類里的名字有“資管”、“證券”字樣或證券公司名稱,比如海通、平安、齊魯等等;
? 2)一般都是定期,比如28天、77天、6個月、12個月等;
? 3)一般都是5萬起購;
? 4)產品說明里有“限定性”字樣,表示投資的都是存款、貨幣、債券等固收類產品。
(五)網貸、小貸理財產品
如果前面都還是正規軍,沒有平臺風險,作為固收類投資標的也有明確限制,最大的風險就是就是收益高點還是低點的。而接下來要講的,則是游走在合規、不合規、甚至詐騙邊緣的一些互聯網創新產品。
這些互聯網理財產品動輒7、8個點,甚至超過10%的收益率,實則是債權轉讓的一款證券化產品。我們用一張圖來簡述:
可以看到,出借人/平臺(某某融資公司、某某交易所)把債權轉讓給投資人,讓渡部分高利息,但對投資人來說,對負債人的情況是非常不了解,且監管上存在真空,那怎么確保投資人的資金安全、本息到期支付呢?
簡單推薦給大家三個參考標準:
? 一是看平臺背景,足夠大、足夠有背景、足夠有信譽的平臺更為可靠,對資產把關更嚴;
? 二是看投資標的,就是最后錢是給誰了,比如消費金融比單個投資項目風險更低,投給多個人比單個人風險更低,信譽高、質量好的借款人風險更低;
? 三是有沒有增信措施,比如有沒有相關機構對該資產進行擔保、保險,等。
TIPS:這些里面也有一些好的高質量投資品種,在嚴格把關篩選后,成為正規互聯網平臺的補充投資標的品種,滿足了投資者不同的風險收益要求。
(六)定向委托投資產品:
還有一種定向委托投資,跟第五個其實有些類似。這些產品的底層產品分為:
? 一部分資產配置非標,目標是獲取更高收益;
? 另一部分配協議存款、T+0貨基等高流動性產品,解決贖回壓力。
翻開這些產品邊邊角角的相關介紹,可以很明顯看到,該產品最終投向是某房地產項目。怎么判斷是不是一個好的資產,同樣可以參考上面小貸資產投資項目的三條判斷標準。
這里面還存在一種風險:有平臺產品涉嫌將私募產品(專項計劃)以收益權份額拆分的方式在公開渠道(平臺網站)上變相“銷售”,需要關注風險,國家也正在大力整頓和規范這塊。
(七)平臺創新產品:
還有些平臺會自己創新一些產品,比如作為借貸方中介的:
有些產品甚至很清晰看到借款人的相關信息,他們有的以汽車、房產作抵押,有的單純信用貸款,比如這兩個案例:
這些產品需要考察平臺是否有好的信用評價體系、客戶風險評價、貸款質量管控措施等,一個好的平臺、再加上監管做到位的話,風險會相對可控。
TIPS:目前很多小貸平臺、P2P平臺都是以小貸資產、定向委托產品、個人借貸中介服務的形式包裝成互聯網理財產品,進行推薦銷售,所以千萬不要被高收益蒙蔽眼睛,還是要多分析產品的底層、看前面說的幾大標準。
(八)結構化理財產品
還有類結構性產品,也是我們在互聯網上常見的:
比如第二個掛鉤美元指數的產品,當美元下跌,投資者可以穩定獲得1.35%收益;當美元上漲0-8%時,投資者收益會跟隨浮動上升,最高可達11.75%;但當美元漲幅超過8%,則投資者收益只有3.35%。這中間涉及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設計,暫且不深入探究下去。
(九)高端人士專享的固收產品
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100萬以上起投的,具體產品類型可參考前面八種的介紹,大同小異。
(十)特別提醒
有些互聯網理財產品還會補貼收益:
大家要注意,這些多是平臺補貼收益來新客的,且投資額度、期限都有限制,薅羊毛可以,如果以這個收益作為挑選投資對象的唯一標準,不可靠哦。
好了,最后還是提醒下,希望大家對理財產品多看多研究,很多互聯網對產品的相關說明隱藏的很深,大家多點擊各處角落、能點的地方多點點,就可以發現我們今天全文講的很多細節,從而得出一些判斷。另外,今天主要說了互聯網理財產品,其實還有銀行理財、國債、分級A等不同產品,下次再見,歡迎分享關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