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炎癥劃分為,兩大類:體表有了破損,外傷等原因,很容易引起紅腫和發炎,原因是感染上了致病的微生物。
第二類是在看不見的體內,各個部位發生紅腫,當然不是因為創傷,而是身體內部的一種排毒措施。發炎,就是身體運用炎癥的方式,圈住微生物,縮小病菌的擴散范圍。
絕大多數醫生,包括幾乎所有本群的學員,對炎癥,幾乎都沒有什么好感。將炎癥,看成病情惡化的表現。
所以遇到炎癥,第一反應,要么是消炎藥,要么消炎針,希望快速的,消除癥狀。
今天的課程,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來重新看待炎癥。
首先,我們對炎癥,重新定義:它是免疫系統工作的表現,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是人體的一種防御手段。
之前的課程,我們講過人體免疫防御過程,實際上,就是當外敵入侵(包括病毒細菌大分子蛋白),人體正規部隊軍,包括T細胞、B細胞和淋巴細胞會參與對抗戰爭。
戰爭的代價,就會留下一片狼藉的戰場。身體要自我打掃戰場,就會出現大量的炎癥細胞,目的就是幫助清楚和吞噬細菌、病毒或受損細胞殘骸。
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尿液等粘膜組織,將垃圾清除體外。如果炎癥過程受阻,等于排毒過程被中斷,或者能力減弱,身體就會在體內,預留一些空間,來存放和安置這些垃圾,于是就有了:息肉、囊腫、腫瘤…
發炎的過程,往往都會在發炎處,出現紅腫以及粘液。 為什么會紅腫?因為紅腫會帶來更多的血流,血液帶來更多的白細胞為什么會有粘液?因為粘液中,富含豐富的淋巴細胞。 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在入侵的微生物周圍,組成嚴密的圍墻,抵抗和消滅微生物入侵。
這樣再來看,運用藥物抑制炎癥的模式,實際上,就是損害身體自我資源的,一種錯誤方式。
青霉素被發明后,救了無數人的性命。但青霉素的發明者說過:濫用抗生素,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發熱是炎癥,疼痛是炎癥,腹瀉是炎癥,嘔吐也是炎癥……醫學上,治療能夠起作用的,就是急性炎癥,沒有作用的,就是慢性炎癥。比如,慢性鼻炎,咽喉炎,扁挑體炎,胃炎,闌尾炎,腸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陰道炎等等
如果針對急性炎癥,運用藥物治療后,大多都會演變成為“慢性炎癥”。
什么是慢性炎癥呢?意思就是,敵人已經被打敗了,身體正在處于自我建設的階段。
如慢性鼻炎,調理方案,應該包括早起,新鮮空氣,擴胸運動等。慢性咽炎就包括飲食和飲品的全面調整等。
作者:小王子的鞋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f75bb7d6513d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