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周莊的時間和人,已經不可考了,這兩天得以重游周莊,是為記。
上海到周莊的距離比預想得近,1個半小時就能到,而且車次非常多,不管是坐車還是自駕都很方便。從老家又趕過來,行色匆匆地踏上周莊之旅。
走在一座橋上,遠遠聽到船娘在唱歌,一曲唱罷,作為一群路人紛紛鼓掌喝彩,船娘撐船過橋,回頭羞澀一笑。此圖鎮樓。
從酒店步行到周莊景區,本來只有2公里遠,哪知越走越遠,問了路上的環衛工,才知道又走錯路了,感謝環衛工人的熱情,雖然離得很遠,扯著嗓門給我指路。不過也得以見到周莊鎮上的一些景色,仿古的周莊大橋粉刷一新,大概是為了過年。
周莊這兩天天氣晴冷,游客較少,年味濃厚,街道上都是小燈籠還有福字。進到景區范圍,首先是名人題字的“周莊”牌樓,里面是開發的商業一條街,基本吃喝都有,淡季再加過年,開門營業的好少。又一個仿古牌樓,北面、南面的匾額分別題“貞豐澤國”、“唐風孑遺”。
周莊的橋
雙橋
水鄉自然很多橋。雙橋是周莊代表性的一座,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入街巷;石梁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雙橋加上河里的倒影,樣子特別像古代的鑰匙,所以又稱鑰匙橋。照片沒有拍到滿意的,相機里的還沒導出來,也不知拍的好壞。
富安橋
富安橋位于古鎮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傳橋旁有總管廟,原名總管橋。初系青石面無級,刻有浮雕圖案,橋身四角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據說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因不愿重蹈其哥哥與朱元璋作對最終被發配充軍的復轍,而主動捐錢為鄉里做好事,曾捐錢修建過富安橋。
張廳
沈廳和張廳是周莊最有代表性的兩處住宅。沈家經商,張家為官,兩家雖說同處一地,但在建筑風格上還是會有不同。張廳是江南民居中比較典型的前廳后堂格局,是周莊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筑,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廳為明代正統年間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后裔所建,時名怡順堂。清初徐姓衰落,舊張姓所有,改稱玉燕堂,俗稱張廳。整個張廳占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大小房間60余間,前后分為六進,還有一個私家后花園。
因為是做官,張廳正廳的正梁角落里各有兩塊突出的橢圓形的雕花板,這很像古時候做官人官帽上的帽翅,所以這個廳也叫紗帽廳,廳里的椅子也有紗帽形狀,叫官椅。周莊牌樓題字就是領導在張廳家書房安排的。
女眷待的地方椅子設置的也不一樣,后背有靠背的叫有依有靠,是給已婚的老太太夫人坐的,后背是鏤空的給小姐坐的,還沒出嫁意思是有依無靠。
張廳最出名的還是“船自家中過”,前邊一條小河稱為“箸涇”,雖然很窄,但與外面的大湖是相通的,所以這是一條活水。家中有船主要兩個作用,一個是靠小船運輸日常用品,二來是用來逃生。
走到這里,我才對上一次來過周莊找到了一點點印象。
供孩子讀書的私塾,藏頭聯。
沈廳
沈廳由沈萬三后裔沈本仁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占地2900多平方米,住宅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共有大小房屋100余間,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有七進五門樓,在第三進和第四進之間的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精細的一個,正中刻著“積厚流光”,這是沈家的一大家訓,希望后代子孫積善德,將這個傳統發揚光大。
這個磚雕屬徽派建筑特色(周莊房子基本都是徽派風格),磚雕上有一層用零碎小磚拼合成的構件,它們均勻的分布在上面,支挑著伸出磚檐,這種構件稱為斗拱。斗拱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上的一種特有結構,它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的出檐加大,用在老梁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
中國版畫史上稱“南桃北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說會創造蘇州桃花塢木版畫的人已經不超過十個,因為工藝特別復雜。
第七間餐廳,萬三家宴,“肥而不膩,酥而不爛”。據說是沈萬三宴請朱元璋,朱元璋故意刁難他,問他這是什么?當時沈萬三的手正放在自己大腿上,就對朱元璋說,這吃的是我的腿,叫“萬三蹄”。萬三蹄能紅和好彩頭也有關,當地話接近“往上提”,所以升學升官都希望有好的寓意。現在周莊幾乎宴席都會有這道菜,所謂“無蹄不成宴”。兩天吃了4頓正餐,餐餐都有豬蹄,其實味道和老家燒豬蹄還有點像的。豬蹄和題字也形成了周莊的倆題文化。
逸飛之家
周莊因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風景》而聞名于世。這其實不是陳逸飛的家,而是其紀念館,坐落在蜆江街11號的小院內,是院子里唯一的木結構雙層樓建筑,院子收拾得很漂亮。2005年逸飛在拍攝電影《理發師》時突然離世,周莊為紀念陳逸飛先生,特將此地改建為“逸飛之家”。
我在這次來周莊之前,在家試圖學學陳逸飛先生畫一畫這個雙橋呢,根本畫不出來,自己被自己急哭了。。。
迷樓
很喜歡迷樓的故事和風雅,到了之后,才知道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心有點方。
迷樓位于周莊貞豐橋畔,原名德記酒店。貞豐橋地處水陸交通要津,附近店鋪林立,市貿興旺,德記酒店處在詩情畫意的貞豐橋旁,臨河貼水,橋屋相連,占盡水鄉之美景。顧客中入肆,把杯臨風,窗外波光橋影,舟楫搖曳穿梭,飛燕呢喃入蠡窗,鸕鶿捕魚生妙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于是,德記酒店贏得“迷樓”雅號。
在現代,迷樓因柳亞子而成名。1920年12月,柳亞子抵達周莊,邀周莊南社社員先后四次聚集迷樓,在觥籌交錯之際,觸景生情,詩興勃發,“貞豐橋畔屋三間,一角迷樓夜未關。”“樓不迷人人自迷,夭桃紅換蘼蕪綠。”等句為迷樓留下相繼傳育的遺韻。1993年,迷樓得以重新修葺,恢復了當年原貌,以重現“小樓轟飲夜傳杯”的情景。
三毛茶樓
周莊似乎也是一個有酒有詩有茶有故事的地方啊。
茶樓老板年輕的時候曾和三毛結識,并有書信往來。三毛在信上說:“讓我靜靜的,在你的故里,在大街小巷,走個夠。真好,周莊有你在……”為了忘卻的紀念,老板開設了三毛茶樓,一晃已經二十多年。
老街生活
周莊依然生活著很多居民,老人們圍在一起曬曬太陽,也有老人依然在干活,煮飯、掃地,看著很辛苦。所以,又會是哪里的生活盡是悠閑自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