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她曾反抗舊家庭,逃婚、做第三者、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兩次懷著孕嫁人......前前后后愛上了四個男人,最后也被這四個男人拋棄了。蕭紅愛上的男人都是年長的、溫和的、類似父親的角色,她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男人,是因為終其一生都未曾得到過父愛。
在蕭紅童年時期,父親張廷舉就一直是冷漠無情的模樣。9歲那年,蕭紅母親離世,繼母進門后,父親張廷舉對蕭紅越發(fā)冷漠起來。父愛的缺失讓蕭紅在成年后愈發(fā)不可收拾地撲進一段又一段親密關(guān)系里,以彌補內(nèi)心的空缺。
原生家庭的遭遇深刻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父母的教育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影響孩子依戀模式的形成。孩子的行為方式里藏著原生家庭的影子,從他的交友偏好和人際關(guān)系里,可以窺探出童年期父母對他的撫養(yǎng)方式。蕭紅父親對她的冷漠,讓她成為了一名纏人型依戀者,渴望親密的關(guān)系,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指出,孩子在童年期接受的撫養(yǎng)方式不同會導(dǎo)致孩子產(chǎn)生不同的依戀模式,這些依戀模式包括回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和安全型依戀。不同的依戀模式在人際關(guān)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并且可以追溯出童年期所接受的撫養(yǎng)方式。不過,依戀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遇到重大事件時是可以調(diào)整和重新編輯的。
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除了是一名心理醫(yī)生,還是一名電視紀錄片制作人和主持人,深入地接觸過各行各業(yè)的人,他將多年的研究成果整合成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人的依戀模式為何是親近或疏遠、冷淡或粘人、病態(tài)或健康。
一、早期撫養(yǎng)方式對依戀模式的影響
1.童年早期經(jīng)歷的重要性
“我們的依戀模式主要受早期撫養(yǎng)方式的影響,0.5—3歲是一個特別敏感的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形成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
0.5—3歲的嬰幼兒,剛剛開啟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而命運基本掌握在照顧者的手上。這個階段的經(jīng)歷決定了腦的電—化學模式,腦電活動和化學物質(zhì)的相互作用是思想和感情的基礎(chǔ),這會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的理解。而經(jīng)歷發(fā)生的時間越早,對大腦的影響越持久。
0.5—3歲也是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大腦迅速發(fā)展,形成今后智力、情感、運動、社會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發(fā)展的基礎(chǔ)。人的大腦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如果在嬰兒出生后,不進行任何語言交流,他的大腦將失去說話的機制,而5歲前學習一門外語和20歲再學一門外語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童年早期的經(jīng)歷是孩子成長的基礎(chǔ),照顧者能給予孩子何種照顧,決定了孩子成長以后的依戀模式,這與基因遺傳的關(guān)系不大。
2. 撫養(yǎng)方式的重要性
母親在影響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往往比父親大,母親的行為會影響嬰兒的腦電波,當母親漠視嬰兒的需求時,嬰兒的大腦會有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當嬰兒試圖與母親互動,而母親對此不敏感時,嬰兒的腦電波就會發(fā)生變化。這種腦電波異常不是暫時的,會對嬰兒產(chǎn)生持續(xù)的影響,并影響到嬰兒將來的表現(xiàn)及其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
例如,抑郁母親與孩子說話時聲音沉悶,總是說喪氣話。在這類型母親的照顧下,嬰幼兒感受到了來自母親的負能量,因此往往表現(xiàn)得更退縮、不活躍、不愉快。這類型嬰兒在未來的人際關(guān)系中,在親密關(guān)系前大多選擇退縮,個性比較孤僻,屬于回避型依戀人格。
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能及時回應(yīng),在撫養(yǎng)過程中有積極的交流,嬰兒的腦電波處于平穩(wěn)的狀態(tài),因此帶來了身心的安全感。這樣的嬰兒在成長以后,會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模式,擁有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個性也更加開朗自信。
3. 照顧者的重要性
人類從6個月大起開始開始形成對一個特定照顧者的強烈依戀,在0.5—3歲這個階段,如果主要照顧者經(jīng)常離開,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焦慮,因為孩子會擔心自己是否會被拋棄。這種害怕得不到關(guān)愛的焦慮,會持續(xù)影響孩子的成長,并在成年后的親密關(guān)系中被觸發(fā)出來。
嬰幼兒時期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tài)的孩子很容易陷入纏人型依戀模式,缺乏安全感,害怕被親密的人忽略或拒絕。在童年時期形成了某種依戀關(guān)系后,將會延續(xù)到成人以后。
因此,嬰兒照顧者的敏感性尤為重要,如果母親需要上班無法長時間照顧孩子,就需要找一名合格的替代照顧者,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在某些情況下,孩子不由親媽照顧,或許會有潛在的好處。英國查爾斯王子童年的時候,他的母親伊麗莎白女王忙于工作,他經(jīng)常與母親分離,這種經(jīng)歷對他并沒有造成什么傷害,因為他享受了充足的替代照顧。如果伊麗莎白女王是個全職媽媽,整天在家照顧他,可能反而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長,因為她并不是個對孩子需求敏感的媽媽。
對于一些女性來說,整天待在家里照顧孩子是件很抑郁的事,在這種狀態(tài)下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感覺沒有安全感。因此不如在白天的時候?qū)⒑⒆咏唤o滿意的替代照顧者,自己出去工作,下班后回來照顧孩子。只有母親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孩子才能有充分的安全感。
二、四種依戀模式
1. 回避型依戀模式
回避型依戀者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不愿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
②認為其他人都是有敵意的,會拒絕自己,在被拒絕之前先拒絕別人;
③更喜歡單獨工作,把大量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基本上沒有社交生活;
④對失去的人、事,表面上不在乎,其實內(nèi)心很不安。
回避依戀模式的形成,大多是因為在童年期受到不敏感的照顧和否定式的撫育方式。當孩子發(fā)出情感需求時,卻被父母斷然拒絕,頻繁重復(fù)這些令人失望的互動,結(jié)果就是讓孩子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無可奈何的選擇:回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并說服自己并不需要它。
2. 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者隨時處于對親密關(guān)系的需求中,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對于缺乏親密的關(guān)系會感到不安。認識一個新朋友,進入一段戀人關(guān)系,纏人型依戀者忍不住對別人掏心掏肺,希望讓雙方的關(guān)系迅速親密起來。在人際關(guān)系中,纏人型依戀者過多的付出,不僅得不到同樣的珍惜,反而常常會讓對方感到窒息。
纏人型依戀者過于強烈的情感需求,只有回避型依戀者能應(yīng)付得來,因為他們感情比較遲鈍,實際接收到的情感強度比較弱。一個對親密有恐懼,一定要保持距離;另一個對被拋棄有恐懼,拼命拉近距離,這種“你追我跑”的狀態(tài)可能不是最令人滿意和快樂的,但雙方的問題可以使這種關(guān)系維持下去。
纏人型依戀模式的形成是由于父母不一致和不可靠的撫育方式造成的,例如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母親可能會抱起孩子,但是態(tài)度顯得很冷淡,沒有溫情,很少主動搭理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和不安,害怕被拋棄,所以變得特別黏人。成年后的纏人型依戀者延續(xù)了童年期的不安全感,更容易變得精神緊張和處于焦慮的狀態(tài)。
3. 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模式可以說是回避型和纏人型這兩種依戀模式的混合體,在傾向于陷入自己世界的同時,又強烈地渴望得到情感上的接觸。
在遭受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們大多會成長為混亂型依戀者,這是對極其令人不安的撫育方式的反應(yīng)。童年期,父母在孩子的眼里是可怕的存在,這些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者藥物濫用者,會使用暴力對待孩子。作為孩子主要照顧者的母親,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又會虐待和忽視孩子,讓孩子處于矛盾之中,他們一方面想要靠近母親,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她虐待,長此以往最終造成了混亂型依戀模式。
4. 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者在人群中占50%,這類型的人可以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會擔心獨處,也不會擔心不被人接納,正因為如此反而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guān)系。
安全型依戀者在處理問題時,會采取積極和支持的態(tài)度,在面對爭執(zhí)時,他們也能使用最佳策略來處理它。安全型依戀者不會任由情緒隨意發(fā)散,而是將關(guān)注點落在積極的方面,采用健康、成熟的方式解決問題。
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很簡單:一個敏感的母親積極地回應(yīng)孩子的需求。敏感的母親喜歡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對孩子很上心,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huán)境,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和溫暖。
三、改變依戀關(guān)系劇本
1. 依戀模式對個人的影響
不管是哪一類型的依戀模式,都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交友偏好和人際關(guān)系。
回避型依戀者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冷淡,傾向于認為別人會拒絕自己,喜歡把自己困在一個角落里,就算遇到困難也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其他人在與回避型依戀者打交道的過程中,會感受到他的冷淡與孤僻,因此也會減少與其來往,而這也反過來驗證了回避型依戀者的預(yù)期,即別人會對他們很冷淡。
相比之下,纏人型依戀者對身邊人很有依賴性,并且表現(xiàn)得很脆弱很需要幫助,因此會贏得很多關(guān)注。然而,他們常常也會讓身邊人感到不愉快,甚至有點厭煩,這一點會被纏人型依戀者感受到,這也證實了他們的預(yù)期——自己不會受到別人重視。
與這兩類型的依戀者相比,安全型依戀者在人際交往中,帶有積極的期望,這使他們受到周圍人的歡迎,從而也強化了他們的期望,即很多人都是善良且值得信賴的。
不安全型依戀者會被其他不安全型依戀者所吸引,他們會在彼此身上看到相通點,更能理解彼此的內(nèi)心。安全型依戀者的信賴、支持和溫存,在不安全型依戀者看來,顯得并不自然。這也是為什么纏人型依戀者容易和回避型依戀者成為伴侶或朋友,反過來,安全型依戀者也更容易和同類型的人成為伴侶或朋友。
由于不安全依戀者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不可靠性,他們的婚姻或友情是難以維持的。與兩個安全型依戀者組成的伴侶相比,兩個不安全型依戀者之間的伴侶關(guān)系持續(xù)時間更短,離婚的可能性也更高。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不信任和拒絕會在生活中不斷循環(huán),在證實他們一直以來的期待的同時,也讓兩個人心力憔悴,最終不得不走向關(guān)系的終結(jié)。同理,在工作中,由于在團隊合作中令人不愉快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
2. 依戀模式可以被重新編輯
依戀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一定的靈活性,每個人的依戀模式劇本都可以被重新編輯。孩子的依戀模式可以被改變,能變得更好或更壞,與環(huán)境因素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一個安全型依戀者在生活中遭受重大挫折后,可能會轉(zhuǎn)變?yōu)椴话踩鸵缿僬撸r候是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人,在得到了來自他人強烈的情感支持后,或者長大后接受了深入的心理治療,那么就有可能轉(zhuǎn)變?yōu)橐粋€安全依戀者。
小時候受過來自父母虐待的孩子,在他們成為父母后,很大概率延續(xù)這種撫養(yǎng)模式——虐待他們自己的孩子。但是受過虐待的孩子如果在情感上和經(jīng)濟上獲得了更好的支持,他們就能成功擺脫虐待循環(huán),不再虐待自己的孩子。有過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后,不安全依戀者會為自己尋找更積極的環(huán)境,與他人相處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在人際關(guān)系中不再持有消極的看法,也因此能得到來自周圍人積極的回應(yīng)。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有個金句:“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xiàn)在的我。”我們之所以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是童年期的經(jīng)歷慢慢堆砌而成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將這個緣由進一步剖析出來,情感需求被忽視和被滿足的兩個嬰幼兒,將有著截然不同的依戀模式,成年以后的生活軌跡也因此大不一樣。然而,奧利弗·詹姆斯最后也指出,我們的依戀模式劇本是可以被改變的,也許我們會遇到愿意給自己提供強烈情感支持的人,如果沒有,那就積極尋找心理治療,努力擺脫童年期帶來的不安全依戀模式,為自己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