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的水汩汩地流淌了千年,淘盡了多少故事,浣去了多少傳奇,我無從知曉,但我堅信,那河底的沙上定會照出她們的魅影。
撥開歷史的煙霧,想那晚明煙雨朦朧的三月,楊柳低舞,華燈初上,紗纏幔繞的畫舫里觥籌交錯。她們的皎皎玉面、纖纖素手、鶯鶯歌喉在槳聲燈影里微微蕩漾。
沐浴著十里荷香、六朝金粉,那些不知是嗔、癡、羞還是怨的少艾紅顏在飄搖的國度里長袖舒卷,舞盡一個朝代的婉轉與纏綿。
幽蘭操——馬湘蘭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蘭何傷?
馬湘蘭人如其名,蘭心蕙質,但相傳其姿首只如常人,之所以能艷壓群芳,憑借的是她不讓須眉的豪爽。但是,豪爽也是一把雙刃劍,她因此得罪了一位權貴,不想那人公報私仇,要將她拘禁。
在古代,官府對她們這些賣笑為生的人有“合法傷害權”,就在她以為自己命不保矣之際,有一個人從天而降,在她最脆弱的時候給了她希望,這個人就是王稚登,她命里的人。
他的形象變得前所未有的高大,她提出以身相許,但他拒絕了,理由光明正大:不愿趁火打劫。
她沒有強求,但也沒有隨手丟掉這份情誼,而是默默拾回,深藏在心。她提出與他結拜為兄妹,以這種方式遠遠地愛著他,他沒有拒絕。
她駐顏有術,年過半百仍讓一個二十出頭的烏江少年為之心醉,竟要娶她為妻,她自然是拒絕了。
在王稚登七十歲生日那天,她帶著一群佳麗為他賀壽。他贊她美如夏姬,還很自負高潔地說可惜自己做不了申公巫臣,他根本是瞧她不起,他把這一華麗謝幕變成了黯然收場。“保容以俟悅己”,如今,人已不再,所以她亦只能萎謝了。
回到秦淮河畔,她大病了一場,在意識到大限將至,她燃燈禮佛,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無需嘲笑,也不必同情,由始至終,這只是她一個人的愛情。
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虞美人——卞玉京
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立風露?浮生若夢都成虛,深情難敵亂世流離苦。
靜夜,風依舊,月依舊。昨夜星辰,昨夜的如歌如吟卻早已散落不在。
初見時,吳梅村瞬間被卞玉京高貴脫俗又略帶幾分憂郁的氣質所吸引,席間又試探她的文才,更是傾心不已,于是展開追求攻勢。
卞玉京是那種外冷內熱的人,一般不善酬對,但若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云。二人交往頻繁,感情愈熾。
她有心嫁他,但當他得知她在選妃的名單中時,面對權勢他退縮了,只是在她的寓所前吹了幾首曲子便黯然離去,而她在屋內也是一宿無眠。
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權貴,婚后并不幸福,便乞身下發做了女道士。
經年以后,兩人意外重逢,卻早已物是人非,她為他操琴一曲,他作詩相贈,之后再無交集。
他讓她一生都未等到那句承諾的話,究竟是有緣無份還是天意弄人?她從來沒有招惹他,他為什么要去招惹她?既然招惹了,為什么又半途而廢?“人生若只如初見”,短短七個字,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初見即收鞘,省卻了多少悲歡離合,留得住初見時的心花怒放,才耐得住寂寞終老此生。
眼兒媚——顧橫波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橫波夫人我行我素,活得恣意瀟灑,是秦淮八艷中最為顯赫的一位,也是最有爭議的一位。
顧橫波又叫顧眉生,居眉樓,才貌雙絕,有“南曲第一”的美稱,兼之性格豪爽不羈,自然廣受風流名士的青睞,門庭若市,宴無虛席,常得眉樓邀宴者謂“眉樓客”,儼然成為一種風雅的標志。
她背棄婚約另嫁他人,未婚夫殉情而死,她也因此廣受爭議。在我看來,這樣的男人不嫁也罷。
任何一個正常的男人只有可能為愛情活一瞬,絕不可能活一生,甚至賠上自己的命。在他們的生命中,仕途、家族、社會地位都遠比愛情重要,如果他覺得愛情更重要,那絕對是幻覺,終有一天,當他從幻覺中醒來時,會遺憾自己為愛情所失去的。
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我覺得她很清醒,嫁給了一個更合適的人,為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不過她那位丈夫的人品卻很不咋地。
她俠骨柔腸,救了很多義士。因為懂得變通,所以雖然出身微賤,卻得以善終,這在秦淮八艷中相當難得。
白頭吟——寇白門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他心,故來相決絕。
寇白門是與顧眉生性格完全相反的女子,她單純不圓滑,這也注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保國公朱國弼起初斯文有禮,溫和親切,給白門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他提出要娶她時,她幾乎是立刻就同意了。
迎親那日,隊伍從武定橋到朱府,盛況空前。
可是如此張揚的人亦是薄情之人,婚后依舊走馬章臺,清兵南下時甚至想把連她在內的歌姬婢女全部賣掉,白門應允若放她南歸,一月之內必籌錢贖他出獄。
一切安定之后,朱氏欲重圓舊夢,但被她拒絕了——當年你為我脫籍,如今我也為你保釋,此生兩不相欠。
當日那么絕情,而今竟好意思重提舊事,真是無恥至極。
終究是太單純太善良了,他如此待她,她也只是感慨自己遇人不淑,并未如何怪他。
其實這事又能怪得了誰?當初是她自己選擇的,又沒人逼她,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他身上去。
之后她放縱頹廢,終日飲酒作樂,最后流落樂籍而死。
無論怎樣,借故墮落總是不對的。傷心是傷心,頹廢是頹廢。傷心是因為過去,頹廢毀滅的卻是未來。永遠不能拿頹廢當傷心,用未來為過去陪葬。
更何況,為那樣的人,不值得。
章臺柳——柳如是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是誰望著滿地的黃葉感慨韶華易逝,美人遲暮?是誰在國破家亡時分勸夫君自盡以保名節?又是誰出資慰勞抗清義士無怨無悔?
柳如是號我聞居士,在當時名氣非常大,也相當心高氣傲。
錢謙益雖然大她一輪還拐個彎,但是婚后日日待她如新婦,筑絳云樓金屋藏嬌,兩人品詩作畫,琴瑟相和,實是一對佳偶。
當初娶她時他也是不顧世俗以娶妻禮相待,不可否認,他在感情上無可挑剔。可自從他貪生怕死不愿殉國之后,兩人之間便生了嫌隙,再不復當日。
我國著名學者陳寅恪晚年在失明的情況下仍耗費十年心血為其寫傳記,展示她的生平,我想正是她這種不讓須眉的氣節才讓陳先生敬仰不已。
回頭看錢謙益的貪生怕死,其實也可以理解,清朝以利相誘,家有美婦相伴,他也不年輕了,越是這樣越是舍不得死。但理解不等于諒解,所以錢辭官后兩人才重歸于好。
錢大她那么多,終歸要面臨死別的。盡管錢臨死之前交待不要為難柳如是,可柳還是給逼死了。
一代才女落得如此下場,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解語花——董小宛
不愛風塵,愿得良人,嫁與一生休。流年暗渡,看楚女,清雅持家無右。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她把瑣碎的生活過得浪漫多情,在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用短暫的一生企慕超脫清澄的詩意人生。
釀花露,制佳肴,冬日煮茶品詩,夏夜納涼賞月。
她有才名,心氣也高,但自從對冒辟疆一見傾心之后,便放下身段,收起心性,最后竟愿委身做妾,想必也是愛到了極致。所謂愛屋及烏,她對冒的妻子和母親恭謹順從,侍奉周到。
閑暇時,便與冒辟疆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談古論今。她常有巧思,所題畫扇比別人更加清雅;她愛研究食譜,制作了很多美食,我們熟知的董肉、董塘就出自她手;她也是制香高手,制作的百香丸無出其右。
可惜自古紅顏多薄命,清兵南下,舉家輾轉逃難,家財也幾乎散盡,禍不單行,冒辟疆此刻又病倒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他好了,她卻大病一場,再沒起來。
在冒家做了九年的賢妾良婦,贏得了全家上下的喜愛,于她而言也算是求仁得仁。
天仙子——陳圓圓
沖冠一怒為紅顏,亂世桃花逐云諾。青燈古佛卻為誰?執杜若,留夢坐,前塵往事終難落。
陳圓圓色藝雙絕,艷冠一時,田畹田國舅原本要替皇帝去江南尋覓佳麗的,待見到圓圓,被其姿色迷醉,遂據為己有。
不久李自成起兵,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國舅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想找一個保障,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
久居蠻荒之地,乍一見到女子,而且是如此絕色的女子,吳三桂不由得神馳心蕩,提出若以圓圓見贈,必保他全家。
吳三桂在父親的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沒曾想李自成打進北京后,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原本吳三桂也答應投降李自成,但聽聞圓圓被李之部將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改投清軍與農民軍開戰。
如果史料屬實,那這估計是李自成此生最大的失誤,畢竟很少有人能受得了殺父之仇奪妻之恨。
順治中,吳氏進爵云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
圓圓失寵后吳對其漸漸離心,曾陰謀殺她,被她得悉后,乞求削發為尼,從此以青燈古佛為伴。
后來吳三桂在云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云南,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
我覺得陳圓圓真是聰明,不僅聰明,還特有自知之明,不會恃寵而驕,而且死得其所。
點絳唇——李香君
媚樓窗前,憑欄遠眺誰為主?桃花落處,滿扇和煙雨。
在當時的秦淮八艷中,李香君的名氣遠沒有柳如是或陳圓圓那樣大,然而如今漫步秦淮河畔,能找到的繡樓就只有媚香樓了。
那一年,十六歲的李香君遇到了二十一歲的侯方域,兩情相悅,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如果是在對的時間的話。
遇見了對的人,卻是在錯誤的時間,只能空留遺憾。
她慧眼如炬,識破了阮大鋮為她置辦嫁妝其實是想借侯方域改頭換面的伎倆,拒不接受,并且勸侯方域與他斷絕關系。惱羞成怒的阮大鋮用卑鄙的手段報復他們,最后侯方域被迫離開南京,也為這段短暫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句號。
其實原本她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可是她不愿為一己之私賠上他的前程和清譽,也不愿他以后有悔恨,只好忍痛割愛。
順治十二年暮春,桃花已謝,落英繽紛,她默默合上題有他詩句的扇子,與過去訣別。
如果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那么后來的所有人都會變成將就,她不愿意將就,所以寧愿孤身一人。
她獨自來到棲霞山,做了女道士,史書上說,李香君后不知所終。而她心心念念的侯方域也并未像《桃花扇》里說的與她重逢,在政治氣節上,他并未堅持多久,后來科舉失意,只好潦倒度日,也是一個悲劇人物。
亂世的人,大概也就是這樣了。
抬頭望,孤月獨照,洋洋地灑下藍色的光輝
一千多年前的月色,墓碑樣沉重地壓在心上。眼前、沒有了彼時的絲竹弦樂、晝夜笙歌、有的只是一水秦淮、承載著千古悠悠多少夢。
水依舊,月依舊,卻已然物是人非,曾經的十里秦淮唯一不變的大抵是這喧囂吧?而“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的那幾位風華絕代的女子也大抵成了不同人口中不變的談資。
可嘆這些被拋在社會最底沉的紅顏女子,盡管有不甘屈辱的反抗,卻依然擺脫不了命運的那只翻云覆雨手。
煙塵全消,繁華盡逝,只一言便可盡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