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中秋節的夜晚,會在月下擺上一張桌子,放上月餅, 桔子,花生,來拜月。拜月后,一家人圍坐桌旁賞月,吃月餅,敘家常。此外,還有中秋夜燒塔的習俗。
進入農歷的八月,初八,九左右,大人們就開始張羅為村里的孩子們搭建瓦塔。為什么是用瓦,而不是磚頭或土坯呢?用瓦,中間會有一定的空隙,便于空氣流通,保證有足夠的氧氣,便于柴火的燃燒,也便于觀賞。塔的搭建一般會按組進行,方便孩子們就近觀看。孩子們從四野拾來廢棄的瓦片,或殘或全,由大人們幫忙砌成,通常3-4天砌好。比人還高的瓦塔,基腳用殘磚或土坯筑成,(留前后兩個灶口,前面的用來添茅草,后面的用于拔出火灰。)上面用瓦片疊加至頂。八月十五月正圓,圓塔如滿月。黃昏時,兒童排成一隊挨家挨戶在村民家門口唱上一首歌,要來一攏或一把禾稈.這首歌我已不記得了,問了父親。父親講的歌詞大致如此:
一字排來,一條龍(以前家鄉,春節至元宵期間,有舞龍,唱戲的習俗)
二字排來,滿天紅(二月,映山紅,也叫杜鵑花,漫山花開紅艷,像燃燒的火)
三字排來,山頭見利(在以前,村里家家戶戶都有屬于自己的后山,山上種茶樹。三月,正是山茶花盛開的時候,一年里,茶子收成的好壞,就看花開的怎樣了。要是滿樹花開,那茶子也定是結滿枝頭的,能不欣喜么?)
四字排來四季發財(注:在當時的社會,平民百姓對于錢財的美好愿望,這在今天,也是無可厚非的。前提:君子愛財,當取之有道。)
五月五,過端午(正值端午)
六月六,桂花綠(六月桂樹開始泛綠,在我生活工作的城市,桂樹常年綠)
七月七,大家打點燒紙衣(七月十五的鬼節,祭祀祖先)
八月八,火燒塔(正是中秋)
九月九,毛豆有(這時候開始出毛豆,現在市面上3-4月就有毛豆了,不正常也不合時令。子曰:“不時,不食”。非季節、非時令的東西不吃。)
十月十,月光出來塘中立(月光光,照池塘)
種田佬有飯吃,讀書佬有官爵……(種田的人不會餓死,讀書的人有官做。孔子都說:“學而優則仕”。
歌詞大致講的是一年四季當地的一些風俗和自然景象,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有些在我們今天看來,或許不以為然,但是,反映了當時普通老百姓對解決溫飽問題,和讀書志在官、志在仕的樸素真誠向往。
孩子們就這么唱著歌,挨家挨戶地湊來了燒塔用的稻草,堆積像小山。月光下,點燃一把引火,放置塔內將瓦塔燒得通心紅艷,在地面上遙祭月亮。燒到瓦片發紅,揭開頂,火苗沖天而起,孩子們歡呼雀躍。
多年以后,我在電視上看到汕頭一帶盛行此風俗,相傳它是漢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起義信號。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塔這一習俗。
家鄉中秋燒塔的起源是否也與此與關?就此我請教了父親。父親說此風俗由來已久,不確定是否與抗元有關。但從家鄉清雍正年間所修忠義碑坊來看:
1)在元末兵亂時“崇仁尚義,樂善好施”的朱思忠,傾錢糧器械,領眾抗賦,數百里免于難,皇封朱思忠(號厚溪)為承事郎,興國縣尹。
2)明末抗倭英雄朱裒,嘉靖揚州知同,戰倭寇殉國難,敕立祀祠,誥封布政史司左參議,贈“方伯第”、芳垂千古。
感謝相機!借助于相機的拉近距離功能,得以看到上面的題詞:雍正十二年甲寅冬月吉旦修。由此看,此牌坊確為紀念朱思忠、朱裒所建。
這之間似乎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否真如此?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到一些資料:
據相關記載:燒塔是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據記載,南宋末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時,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又先后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廣東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獲得大捷后,又以重兵進攻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祥興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興國等地收容殘部近萬兵力準備再次反攻,于農歷八月十五曰匯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縣禾市鎮)的牛吼河邊上的一個小山村(后被明朝庭命名為“國渡村)
中秋節當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門板、茅草架設了一浮橋,供文天祥率軍過橋抗元。(后被朝庭命名為“國渡”的渡口遺址)。當天晚上附近老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果、飯醬(月餅);摘下樹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隊。文天祥率全軍及老百姓共萬人在渡口邊上拜月神,祈求早曰收復失地,國家興旺發達。月圓時村民們在渡口用磚塊和瓦片砌成一個高約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進去燃燒,燒得塔身通火。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個浮橋。到下半夜時分數萬抗元將兵全部安全在渡過了牛吼河。
后來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會在渡口邊上砌起燈塔,得通火。以紀念這位家鄉的愛國民族英雄。而且此習俗在各地慢慢傳開。
這些似乎可以佐證中秋夜“燒塔”這一習俗與抗元有關。
特此說明:文章中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資源。
寫于201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