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翻看了一下,自己之前的QQ心情記錄,之前沒有微信,都是QQ記錄,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喜歡寫心情的人。那么多條記錄,記錄了我的大學時光,每讀一條,心情會立即切換到當時的狀態,就好像坐著時光機,回去了。這么遠,那么近的感受,讀著原來的自己,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有時忍不住微微一笑,年輕時那般美好。
有時忍不住哈哈大笑,年輕時那般愚蠢。
有時忍不住含笑帶淚,那是回不去是時光。
其實,我非常不想用“年輕”這個詞,因為并不覺得現在老啊!可是思來想去,也只有這個詞合適了,我總不能矯情地用小的時候吧!
曾經有一個簡書小伙伴問我,為什么有點人上個自習,看會書都要發個朋友圈,她說,學習這件事不是自己的嗎?為什么好像非要發個朋友圈才能證明自己學習了似的。還有去哪旅游,好像不發圈自己沒去過一樣。她不明白周圍為什么有這樣的人,她覺得好多感受都是私人的,不明白為什么非要說出來。
我聽了,想到自己就是這樣啊!我就是看本書,發個圈;畫張畫,發個圈;突然想到一句自己想出的有意義話,發個圈;兒子滿月恨不得每天都發圈,旅游,出去玩,甚至去趟公園,也統統都要發圈,發圈。
我太適合回答她的問題了,我就是她說的那類人,自己順便也思考了一下原因。
其實,這些朋友圈與努不努力,認不認同無關,只是記錄而已,并非證明自己有多努力,多優秀。而有的人善于這種記錄,愿意分享喜怒哀樂,喜歡把當時的場景拍成照片,把當時的感受寫成文字。而有的人,更希望把這些放在心里,自己回味,或與家人分享。
像我有的朋友,半年不發一個朋友圈,終于驚喜地等來一個她的朋友圈,還是關于她的狗狗的。如果不打電話,就不知道她的近況,不見面就不知道她長什么樣。她就是這樣的,這就是她啊!如果見她整天發圈,我一定會問問她最近怎么了?對于她,整天發圈,我才覺得不正常。
而像我這樣的一類人,會隔三差五發孩子照片,覺得大皓是在大家的眼皮下成長起來的。
發自拍照,自己也在大家眼里老去,十幾年沒見過的老同學,只要在我的朋友圈里,大街上見到,也敢直接拍我肩膀,喊我名字。然后,來一句,你比照片上胖,自己難為情地說,美圖了(害羞表情)。
發旅游照片,記錄那年的海,那一片風景,那時的笑容。
自己看過的書,覺得不錯,推薦給圈里的朋友。啟發自己的想法,打開腦洞,把想說的寫成文章,心路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
或許樂嘉可以把這些分成什么色彩的人,而不管是什么色彩,這都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磨合出的一種相處方式,我們都在使用這自己認為最舒服的方式。
別人發的圈,別人的記錄也在一直影響著你,去尋找更多面的自己。
我開始寫文章,是一位朋友推薦的簡書,然后時不時,寫上一兩篇,不求成為作家,卻開啟了我和這個世界相處的另一種方式。加了很多簡書的小伙伴,喜歡看他們發圈推薦書,發寫的文章,發文藝,個性的生活,有的小伙伴連早餐都特別詩情畫意。他們對我的影響,就是讓我慢下來,讓我思考怎樣做自己,怎樣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
還有我開始畫畫,就是看簡書一位小伙伴分享的零基礎畫畫,才決定要試著畫。開始畫畫半個月,從第一幅笨手笨腳,到現在能快速臨摹出鉛筆稿,收獲夸獎和點贊。下一個目標就是在熟練臨摹的基礎上,能像簡書里一些厲害的小伙伴一樣,自己畫插畫,從腦袋里拎出想畫的東西,畫出來,覺得好酷,好厲害。
每個朋友圈都是一個記錄,你的腳步留下的的歷程記錄,是時光機,能瞬時回到舊時光的時光機,是碎片,能拼湊出你就是你,你是這樣的你的碎片。
不得不承認有的人發圈是為了炫耀,也有點朋友會說,不發了,怕別人說自己炫耀。炫耀出來的,終究是虛構的ta自己,何必,去在乎,我只要記錄真實的我,這就是我。而且,當我發現我有的朋友會因為自己的影響去開始看書,開始寫文章,開始畫畫時,我非常開心,這就是朋友圈正能量的傳遞,我們都在因為這個自己的小小圈子互相影響著,向陽著。
等我老了,我打開朋友圈,就能知道,自己是怎么老的,這就是朋友圈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