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真實情感是任何作品的靈魂,文字色彩只是外在的框架,無論你想表達什么,我們都需要從中看到一顆真誠的描繪自然的心。
? 靜安先生如是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苯辗瓉砗窈竦倪@本書,見王國維所講各種詞之妙趣,我卻一邊捧著香茗,一邊從這本書中讀來了人生百態,人世哲學。
? 靜安先生談詞,卻不離最為關鍵的境界二字,所謂境界,則是無處不在,且深藏,潛行于作品之中的個人精神境界與純粹,袒露作者的性情世界與內心獨白。
? 他這么講著,又一邊舉著生動的例子,給你細細評析。詞人大家的詞,在他的描述中仿佛成了一張張極為生動的畫卷,迎著春風,吹著炊煙,就這么裊裊飄來。
? 我讀著書,似乎看著那個留著兩撇胡子的先生正在循循善誘地教導,極其耐心地為學生答疑。我想他的腦中一定藏著詞海深堀,不然他為何懂得那么多,知識那么豐厚呢?
? 而先生的嘔心之作《人間詞話》也正是那樣,猶如大海,深厚淵博,須得人細細地讀,慢慢地品,也許幾年的研究,也許一生的翻閱,才能知曉其中意味,得老先生之精神寄托。從這本著作中,能讀到的,不止是百家詞作之高下,還是文學之靈魂,更是做人之哲學。
? 書中,先生花了大量的筆墨點評各家之詞,如歐陽修、秦少游、李后主、馮正中……他分析各家特點,具言長處。然而對于張玉田、吳夢窗之輩,又語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則一乞人耳?!贝搜耘u其詞砌字而淺薄,意竭于模擬;評價白樸,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籟詞》粗淺到“不足為稼軒奴隸”。因為在靜安先生看來,人品即詞品,二者不可分。
? 而《人間詞話》中最具盛名的一段話,便是靜安先生談人生三境界:
“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階級也?!娎飳にО俣龋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p>
? 能說出如此精辟論述的人,其心胸是如此開明,目光又是多么高遠。這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論述,足見靜安先生的高度,他對文學詞賦的一腔熱愛,他不肯低頭的人生姿態都讓這他無意遣懷的作品,成為后世所念的著作。
? 靜安先生的生平,也正像是平靜的譚淵,他從容簡單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潛心專研學術,做一個安安靜靜的文人,然而時代的洪流卻使這譚淵泛起了波濤,先生作為一個舊時學者,面對著文化沖擊,他似乎像是宣告著舊文化的更替,悄無聲息地沉于塘底,對于世人卻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 可不論結局如何,對靜安先生的感覺,恰似一個純粹的藝術家,畢身熱愛著文學,時不時散發出一種干凈·高貴的氣息,不同于俗世凡人。
? 我讀這本書,不禁被大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感謝先生能為后人留下這么寶貴的精神財富,作詞同做人的道理總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只愿我們也能靜靜地品書中詞句之妙趣,也做一個自然純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