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而每個人的內心也是不盡相同的。每個人的精神心理都有著各自的特色。而人的內心也恰恰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地方,它埋藏著人類無窮的智慧寶藏。有時候我想想自己的內心,驀然發現,我對自己的心也是不甚了解,對自己還缺乏一個全面的認識。只有全面的認識自己了,我們才能在前進路上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才能更加深挖自己的潛能,而且在寫作中對自己的風格有所把握。具體如何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呢,要從寫作主體的個性心理結構和寫作主體的人生歷練與人生意識兩方面進行分析。
寫作主體的個性心理結構是從個體內部進行分析,這是生來就具備的個性,它無關乎外界,比如你的智力、性格等。寫作心理行為包括藝術感覺和生命體驗,藝術發現和審美想象,情感把握與價值判斷。寫作心理是指作者寫作時的感覺、知覺、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及其規律。在寫作主體個性心理結構中,首先要關注的便是個性心理與個性心理結構。寫作主體個性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和遺傳作用下的具體個人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經常出現意識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總和。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我自己是具有點逃避傾向性的,通俗點來講,我是一個內向型人格,面對事情比較喜歡逃避、喜歡安靜,或者說有點懦弱膽小的特質。這是我天生帶來的性格特點,輕易不會改變。回想曾經,我面對老師的提問,或者直到現在,我還是不能勇敢的舉起手來,面對同學惡意的質問,自己不能有力的回擊……如此種種,正是照應了我自己的這種性格。我認為這便是我的個性心理。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寫作主體的智能結構分析,在這方面,不得不談的是寫作主體的心理氣質。氣質也是先天稟賦之一,它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點在行為方式上的表現,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人的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定性,是心理過程的強度及心理活動的指向特點的動力特點,具有外向性。氣質里面有一種體液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郁質四種。在這四種中,我著重認為我是偏向于粘液質和抑郁質的。粘液質的表現特點是安靜、穩重反應慢、少言莊重、內向性。這在我生活中有很大體現,我更喜歡安靜點的環境,吵鬧的環境讓我感覺華而不實,內心很不安。另外,我天生對于事情的感知就比較慢,別人可以很快找出的問題往往我需要更多的時間,在人群中我總是傾向于隱藏自己,不太想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而抑郁質,它表現為情緒體驗深刻、孤僻、不強烈、有較高感受性,善于觀察細節,內向型。平常我便是這樣,總是容易多愁善感,對萬物感慨頗多,一點小事就能讓我哭很久,情緒體驗很深刻,因此也有人就此開玩笑說我倒成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了。現在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或許我可以將它好好利用起來,這是一個寫作者必備的品質,只有對一切觀察更加細致,情感體驗豐富,自己寫出來的東西采不至于太過空洞,才會更加富有靈魂。
再有分析還可以運用精神分析法。在這其中有一個三重人格結構,分別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由按無意識快樂原則追求本能,這是作為一個人對幸福對快樂最基本的追求,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我有時候就常有這樣的感受,只想追求美好的生活,沒有煩惱,什么都不管,只管享樂,只想玩手機、吃美食,但這是不可能的,我總是受制于自我和超我的束縛。自我是按前意識理性原則遵循現實,這是一個人的理智所在,它告訴你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你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正是它主要克制著自我,克制著我的欲望,讓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會被眼前暫時的欲望勾住腳,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不過也是這個道理了吧。而超我則是更高一級的存在了,它是壓抑本能遵循道德原則的意識,往往這類人被人們成為圣人賢人,道德模范。這三者相互聯系對于藝術創作,則是自我按超我原則釋放和轉化宣泄本我潛能的途徑,藝術創造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兩者都是鉆進自己的想象力所構成的世界中。這三者在我身上有很明顯的體會,我對于本我有最基本的追求,但是自我克制著我向著更優秀前進,每當我想荒廢下來就此沉淪享樂時,我的心中總會非常難受,即使我盡最大可能去幫助自己快樂,但我的心中總是得不到最大的快樂,心中總是壓抑著。就像平時學習的時候,別的同學在學習,而你在玩,你卻怎么都玩不到心上一樣。當我一時逞能說了一句傷害父母或同學的話時,我的超我便會讓我良心難安,這觸犯了我的道德原則,所以我的內心便會在無形之中上了一個枷鎖,在這時我會寫日記來排遣我心中的不快,而這也漸漸的促成了我的寫作。所以按照三層人格結構來分析我的內心,這三個人格在我心里相互交換,彼此斗爭,最終也體現了我精神的多樣與矛盾,正是他們的存在,促成了我的寫作出現與成長。此外,精神分析法還有榮格心理原型與類型,原型是祖先反復體驗過的精神模式在后人心靈上的積淀物,這是一種種族記憶。在我寫作時,我會引用一些古史典籍來豐富文章,還有寫作的一些語言風格,都帶有著中華民族的特色,我的語言、我的內心在無形之中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烙印在心中。在這方面看,我的潛意識里帶有中華民族文化風格,這種原型在我心里扎根發芽,影響著我的一言一行,也影響著我的寫作風格。
此外主體心理也要經過社會陶冶的影響。寫作主體的個性心理結構,也正像陶瓷工藝的制成品是在“毛坯”的基礎上加工、燒制而成,因而在形態上保持著毛坯的許多特點一樣,我們每個人的心理也要經過社會影響才成就了現在的主體心理。這使我想到一個故事,1920年在印度發現的印度狼孩,她們雖然是人類,但卻因從小沒有受過人類社會的影響即使后來被人類所救回還是很難形成自己的想法思維,所以可見一個健康人的思維想法形成是離不來人類社會的影響的。我從小在人類社會長大,我的思維心理自然沾染了人類社會的習氣。我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所以我終將聯系于它,我的心中充滿著這個社會的一切,甚至我的思想都來源于社會,所以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會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立于社會中,用社會教我的思維來思考問題,用社會提供我的東西來寫文章。
除了寫作主體的個性心理結構,還要從外在的寫作主體的人生閱歷與人生意識來考慮。寫作主體的生活閱歷也會對寫作主體產生影響。寫作主體的源泉來自于生活,沒有生活的豐富閱歷、廣闊的生活視眼,一切創造便成空中樓閣,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從豐富人生閱歷、積累寫作素材的角度說的。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經過貧窮的打擊,李紳又如何能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詩;如果沒有經過切實的生活體驗,路遙怎能寫出《平凡的世界》這本長篇名著;如果沒有經過艱難生活的再三打擊,毛不易又怎能寫出《消愁》這么一首凄慘的歌。而我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生活給我的靈感,我生活在一個中等家庭,家里并不寬裕,父母為供我讀書盡了最大努力,所以我的心中很感恩我所擁有的一切,我感恩世界,感恩每一花每一草,所以我的文章中充滿著真情,充滿著對世界的感激。
從寫作主體的人生哲學意識來看,寫作主體首先要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人生意識實際上是對世界的認識,它同人對生活的信念、追求、理想、看法、緊密相連。人生哲學意識對主體心理、寫作風格的形成起主宰作用。從哲學角度來看,我個人是個唯物主義者,我信奉科學的道理;從人生觀的角度看,我認為人生就要活的轟轟烈烈,不留遺憾,同時也要拼盡全力;從衡量世事角度來看,在法理與人情中,我更贊同法理與人情的結合,世上本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不違背本心,不給他人造成太大痛苦即可;從人際交往來看,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你只有多交往幾次后才明白,和人交往不可全部相信,交往要在不違背自身利益前提下進行,交往應該選擇適合的人,如果不是一路人,不當朋友也罷。
一個人的心理還與文化積淀和人格力量有關,每個人都是他所屬的文化圈的產物,不同文化積淀的人,具有不同的個性色彩,反應在寫作主體身上,就形成不同表現方式、不同風格的寫作作品。一個受過本科教育和專科教育的人的心理是不同的,一個學過音樂和一個學過繪畫的人是不同的。我現在的學歷是本科,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我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做出的,我的思維中混合著我的本科知識,我的想法中有我學到知識的身影。從主體審美心理結構與審美境界看,我認為一個事物無關美和丑,主要是看你的心境,只要你心境好,身邊到處都是美的景物,在審美時,關鍵是要用心去品味,我審美時經常會加入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品味,這樣我才能品味到真正的美。
經過這些分析,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雖然我性格天生內向、懦弱,但我有著更細致的觀察,有著更易產生的情感去抒發;我有欲望,但我更能理性的去克制它;我生活在社會中,受著社會帶給我的一切,我的思想,我的觀點都帶有社會的痕跡;我有思想,我有想法,我有自己的思考,我能用我認為是對的去評判、看待這個世界,記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