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音樂比較挑剔,重視旋律和意蘊,一般情況下偏愛旋律優美,歌詞“走心”類型的作品,還執拗地宣稱自己“愛曲不愛人”——只愛每個創作者最好的作品。但如果某音樂人或某樂隊能讓我有五首以上反復聽的作品,我便認為自己喜歡他們。
整理歌單時,我統計了一下自己喜愛的各位歌者的作品數量,結果驚訝地發現在 Within Temptation的名下,我竟然足足收藏了17首作品!喜愛之情毋庸置疑。
Within Temptation是一支荷蘭的樂隊,“哥特風,美聲金屬”是他們的標簽。主唱Sharon den Adel的嗓音浩渺空靈,寬廣幽美,扎實有力,可柔美可狂野,仿佛從天而降的聲音,配合磅礴的電子樂、輝煌的交響樂和恢弘的人聲合唱,能營造出宏大的史詩般的意境,卻并不拘泥于某種主題,首首都是大片即視感。聽他們的作品,我常常忘記去關心歌詞和內容——僅旋律、編曲和Sharon的神仙嗓音就足以讓人心無旁騖了。這也難怪——我本來就偏愛旋律跌宕起伏、抒情淋漓盡致的戲劇性風格。
但不知怎的,我覺得他們的作品不適合在短期一直反復聽——也許因為每首作品都太過飽滿濃郁,如同饕餮盛宴不可日日享用。
這支樂隊作品很多,樂迷們各有所好。簡單分享一下我喜愛的作品(我按照風格稍微進行了歸類)。
初識Within Temptation, 是高中時在一本英語閱讀雜志上讀到了《Memories》的推薦,一聽即愛上。這是一首適合在雨夜聽的歌曲。Sharon從天而降的抒情嗓音包裹著伴奏音符,宛若回憶纏繞著雨滴和淚珠,穿過如墨的夜色,顆顆砸在心頭。在靜默的時空里,思念如夜雨一發不可收拾。
《Angel》抒發失戀之痛,風格有點類似《Memories》, 但是抒情上更直白一些,沒那么空靈飄渺。開篇伴奏宛若陰云密布的天空,有山雨欲來之勢。Sharon的唯美聲音從頭到尾都高懸在空中,隨著伴奏里緊密的鼓點和浩瀚的人聲,鋪天蓋地地砸下,宛若瓢潑大雨。
《Say my name》則顯得飄渺深情。伴奏做得很精致,配合歌詞旋律加入了嘆息聲、呢喃聲等特殊的音效,把氛圍渲染得神秘空靈。跨越時空的呼喚,聲聲入耳,雖未聲嘶力竭,卻制造了感情上的痛徹心扉的撕裂感。
《Fire and ice》由淺入深,情緒上層層遞進,高潮部分排山倒海。在這首歌中,Sharon拋棄了嗓音中的空靈唯美,使用了有戲劇張力、充滿表情的聲音,略帶哭腔,把失戀唱得如同世界末日、宇宙崩塌一樣,讓人陷入冰火之中,淹沒于入骨入髓的悲傷。聽完禁不住也要嘆一句——“I'm breathing but why?”
《The swan song》《Forgiven》和《Our farewell》則有著傷懷唯美的曲調和深情款款的表達。但就算是節奏舒緩些,曲調柔美些,也有非常震撼的華彩段落的呈現;充分展現了Sharon聲音的優美——中低音細膩婉轉,高音飄渺悠揚亦可堅定有力,偏于流行美聲的風格,個別唱腔有點像Sarah Brightman。
《Pale》是我特別鐘愛的一曲——如同一段細膩的內心獨白,唱出每個普通人的心聲。開篇部分Sharon的嗓音裹在大提琴綿軟的音色里,與旋律一樣帶著蒼白無力感。唱到“have to stand up to be stronger”,情緒才隨著音調一起上去,仿佛給自己鼓勁兒 ; 直到不急不緩的鼓點帶著一種行進的節奏奏響,才真正感受到主人公的內心安定踏實下來,決心繼續出發,通過奮斗讓一切好轉。然而這種踏實并不是持久的,他依然在不斷同自己的無力感作斗爭——Oh the night is too long / I have no strength to go on / No more pain I'm fading away / Though the mist? I see the face / of an angel who calls my name / I remember you're reason why I have to stay——這也是整首歌最溫暖最觸動我的部分。曲末,他終于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相信一切終將好起來。這首歌可以獻給那些忍痛前行的先驅者、奉獻者和奮斗者——哪怕腳下是荊棘,哪怕常常迷茫和疲憊,他們的前行的步履也不曾停歇——心中那份柔軟的牽念是他們責任感和動力的最終來源。
《Somewhere》用莊嚴肅穆的伴奏和Sharon凄婉的高音,塑造了一種在無限痛苦和迷茫中依然不離不棄、堅定找尋的精神。I'll find you somewhere / I'll keep on trying till my dying day 字字擲地有聲,仿佛一個堅定的誓言——曲末的轉調部分則更強調了立誓的莊重神圣。
下面這幾首風格宏大,仿佛科幻或戰爭大片,提神醒腦,給人無限遐想。
《Hand of sorrow》前奏里的弦樂特別輝煌好聽。清澈的鋼琴伴著Sharon優美的聲音響起,猝不及防的打擊樂的加入仿佛突然勾起了所有的愛恨悲歡,音樂的整體氛圍雖然盛大華美,卻難掩蒼涼感和幻滅感。曲末,所有的熱鬧散場,只余了空寂的鋼琴聲。
《The truth beneath the rose》是一首贖罪之歌,Sharon蒼涼華美的高音絲綢一般繚繞在節奏感極強的鼓點周圍,直擊靈魂。末尾的人聲合唱和交響樂讓此曲更具史詩感。
《Our Solemn hour》氣勢宏大悲涼,適合描繪戰爭場景。Sharon的聲音時而強調有力感,時而又突出無力感。很久以前我看到有網友說“她的聲音好‘疼’啊”,在這首歌里,是的。
《Shot in the dark》里Sharon使用了一種恨恨的帶哭腔的語氣,仿佛一個被孤立、被背叛、精神世界坍塌的人使出全部的力氣質問蒼天,帶著一種悲壯的反抗精神。但全曲并非只有一種感情——中后部分一段飄渺的反復吟唱“I feel you faded away ”讓全曲的發泄有了一個柔情的出口。之后回歸更加強烈的悲憤之情,達到全曲的高潮。聽后十分減壓,頓感滿血復活。
《Stand my ground》開篇就是恢弘的人聲合唱和激昂的打擊樂,把氣氛抬得很高。Sharon用有力的聲音塑造了一種堅毅而孤潔的精神——面對即將到來的危險堅守領地,決不逃避。
《See who I am》依然是打擊樂+管弦樂+人聲合唱伴奏的史詩般壯麗的風格。Sharon的聲音若高高飄揚的旗幟,突顯出堅定的信仰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The world is in our hands /? this is not the end."
聽過了撕心裂肺的吶喊和婉轉柔情的訴說,聽過了忍痛前行的執著和一往無前的豪邁,請稍微平復心情,靜靜地品味下面這兩首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作品。
《Never-ending story》的曲調相對平緩,唱法有敘述感,使用的高音很少。曲中探討了人類與自然的相處的哲學問題,視角獨特,風格確獨樹一幟。朝代更迭,萬物更替,多少風流人物終究逝去,地球卻一直存在并見證著一切。地球是我們的母親,她給予也索取。人類只是小小的角色——We are part of a story part of a tale / Sometimes beautiful and sometimes insane / No one remembers how it began. 我們的生命之于地球,之于宇宙,如同塵埃,終將被遺忘,但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留下印記——Everything we do, is not in vain.
《In perfect harmony》是一首從伴奏到嗓音都恬靜圣潔的作品,有著童話一般的氛圍,讓人聽后飄飄欲仙。伴著淡淡的鳥鳴聲、柔美的笛聲和清澈的豎琴聲,Sharon的神仙嗓音幽幽響起。故事發生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一個人類嬰孩降生在森林,森林養育、庇護他,滿足他的需要,古老精靈讓他成為樹木和精靈之王,作為森林中的唯一人類,他與森林其他生命和諧共處,in perfect harmony。曲末,余音悠悠,鳥聲啁啾。
閉目聆聽,心曠神怡;睜開雙眼,卻無法回避那肆意蔓延的澳洲山火,不斷爆發的瘟疫,鋪天蓋地的蝗災…… ln perfect harmony 目前也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期盼;2020年的我們,距離天人合一的和諧的境界尚遠。
20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