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管上學叫做念書或讀書,在沒有物理化這些新興科目之前,中國學堂里的學生們只需竟日讀書。我們這個歷經千年風霜,依舊穩健立足世界的泱泱大國也是倚靠讀書治國一路走來的。從古至今每一個有理想的人,無論理想大小,修身齊家或治國平天下,每個理想者都選擇以讀書為實現理想的途徑。所以吟詠詩詞歌賦,誦讀四書五經應當是炎黃子孫與生俱來的本領。
可現實似乎并不是那么樂觀,在這個科技高度發達、信息快速傳遞的時代,科技讓全球化成為時代潮流,中國不再是孤獨的巨人,而成為了世界的中國。然而融入世界是機會也是挑戰,我們不僅是文化的輸出者,也成為了文化的輸入者。一時間各色各樣的文化和信息紛至沓來,讓人們眼花繚亂了,只得終日被冰冷的智能機器傳達的信息“洗禮”,不曾焐熱一本書??此泼β党鋵?,信息滿滿,實則精神匱乏至極。
相比社會上的浮躁,學校里或許是好一點罷。至少在某個清晨還可以聽到有來自千年之前的喟嘆。只是心疼語文課本略顯單薄,從中只能窺探到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單是如此也就罷了,更讓人心如寒冰的是教室中坐著的讀書者們的態度。每每提及背誦便怨聲載道。在他們眼中,誦讀成了一種任務,而不再是一種修行,這里所謂的修行,并非類似參禪禮佛得來的善功,而是人生路上沉甸甸的精神結晶。類似打怪升級,每積累了一定精神結晶,便又提升了一層人生境界。至于精神結晶如何得來,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人乃知,而今人不知?燃一爐香,斟一盞茶,翻開一本書,暢游在自己的半畝方塘,古今之事,傳世之作,盡在天光云影間。讀書便知“富貴必從勤苦得”;讀書始覺“一寸光陰不可輕”;讀書乃嘆“尚思為國戍輪臺'。讀書雖有千般好,奈何今人不讀書!
希望學子們醒悟,不要再對文化經典冷眼視之;希望終日消費精神快餐的低頭族醒悟,留出時間在書中與穿越古今而來的智者相會。希望每個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人醒悟,人人躋身學習傳統文化的行列,爭做傳統文化的先行者與倡導者,讓讀書再次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