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個中秋下來,我都在不停地念叨這兩句話,看著月亮,腦子里都是遠方的家。也許是老了,也許是真的想家了 。
都說家是最真實的依靠,也是最溫暖的港灣,遠在他鄉的游子每逢節假日就是最孤獨的,看著一群人熙熙攘攘地歸家,看著自己,只能是孤單只影。有人說,那你也回去唄,一家子團聚不是挺好的,沒錯,是挺好的。
以前不怎么出遠門的我,一下子跑到北方讀來大學,從南到北,幾乎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坐火車得24小時。剛開始來的時候,南北差異讓我水土不服,不過依舊興奮,畢竟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吃的,玩的,住的,都是那么地不同。年少無知,玩心四起。話說,我還是個不怎么念家的孩子,從小獨立慣了,注冊自己去,放假回來自己回來,在我看來,父母太忙,很多事情自己一個人做也是可以的。所以,上了大學,假期都是去玩,逛逛這里,逛逛那里,就沒有太念家。打電話回家也是偶爾。
時間慢慢推移,一下子過了好些年,如今的我,不知為何,變得越來越懶,不想在節假日里擠人堆,不想為了趕去下個景點而匆匆忙忙。相反的,更愿意多花點時間,畫個畫,看個書,再者約個朋友海邊走走。偶爾的打電話回家變成每周必備,一有時間就給家里打電話,和父母親嘮嘮磕,聊聊家常。時間久了,我才明白,電話里傳過來的歡聲笑語是父母對兒女的掛念。即便不能常常回去,聽到兒女的聲音,知道一切安好,老人也會很開心。
我的朋友說我這是提前進入老年的生活,沒有一個青年人應有的青春活力。我那會兒沒有說話,默默地聽著。其實,這些我都知道,但是這又有什么不好,離家近了不惦念,離家遠了也沒有依戀,等到發現了已經沒有時間再嘮嘮嗑,聊聊家常了。
平時看多了文章,看多了新聞,對這些所謂的常回家看看都已經麻木了。學生時代顧著玩,工作以后顧著工作,一年365天能有幾天好好和父母說幾句話,換位思考,以后老了自己會如何,父母這一輩子都不易,生兒育女到養大成人,這一路是那么漫長,所以有時間就多打打電話,可以的話常就回家看看,真的很必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