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本質
錢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是大家進行物質交換時的媒介。它本質上是一種媒介,是一種工具。
我們人類喜歡具體的,可感可摸可看可反饋的事物。對于抽象的有意義的事物,因為看不懂,摸不著,不太容易看到他的價值。
偏差錯亂的金錢觀
1. 有錢就是萬惡之源。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因為種種價值觀地影響,覺得有錢人就是壞人。他們不僅俗,而且不道德,不光彩,反正錢就是萬惡之源,誰擁有錢就會很壞。
2. 羞于談錢,因為談錢傷感情。我曾經覺得請朋友幫忙,他應該義務來幫我。如果他來跟我談錢,我就會在心里面覺得他道德敗壞,感慨世態炎涼,也會覺得他想要從我身上投機取巧,從此打上一個差評的標簽。可是這個過程中,對方付出了時間和精力,這些比錢更要的東西我卻視而不見。
3. 賺錢是很辛苦的。我也同樣認為這個世界上錢只屬于少數人的,其他人想要致富必須要靠勤奮而努力的工作,因為錢是要很辛苦才能收獲的。 如果你沒有付出辛苦地勞動,你就獲得財富,那你就不配擁有財富。
4. 把自己的愛好當飯吃,這會可怕和痛苦,因為你就不會有自己的生活了。可特別是在有了寶寶之后,面對時間和精力的稀缺,我發現如果我不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當飯吃,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我的生活除了家庭和工作2點一線,就再也沒有熱血和靈性了。
5.看理財書學理財。 我不懂理財,但我知道理財的重要性。所以畢業以后,我開始看大量的理財書本,可是我并沒有富起來,也只是發現自己不擅長也不喜歡管理數字。
6. 開源節流。我一直很認同這個價值觀,但是我發現長期以來我對他的理解并不深刻,特別是節流。我一直以為節流就是省,省電省水省路費,甚至還曾迷戀各種省錢小妙招。后來我發現人的精力很有限,如果我們把重心放在如何省錢,其實是很難有心力去想如何開源。因為往往開源是需要進行一些投資的,是需要付出一些東西的,這跟省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最關鍵的是,節流并不是省,而是珍惜金錢,珍惜每一次地花銷。
7. 等我有錢了,我就可以做XXX. 在這樣的語言表達當中,其實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價值觀偏差,默認為金錢>時間,金錢>幸福。可殊不知,很多事情其實是可以通過各種創意地途徑去實現的,可以通過各種協作實現的,跟錢可能沒有必然地直接關系。
副作用
上面這些對金錢的錯亂認知以及對某些定義的理解錯誤,導致我在擁有第一次5位數的斜杠收入時,出現了惶恐和不可思議的2種情緒。惶恐的原因是我不知道大家會如何看待我收費這件事,會不會就給我貼一個見錢眼開的標簽,這樣我就不是一個好人了。不可思議的原因是這個錢來的速度太快了,跟我之前的認知完全顛覆,我覺得這不符合勤勞致富,辛苦才能賺錢的邏輯。
于是我做了件事,就是盡快”花掉“這筆錢。因為在我的潛意識當中,我認為:我不配擁有這筆錢。不過,萬幸的是我把錢轉給了我媽,讓她去買了理財產品。 直到那個時候,我才意識1件事情:沒有正確的金錢觀,較高的財商,談再多的投資理財等方法和技巧,我們可能都會守不住財富,并且我們內心也做不到踏實地幸福地享受財富。這就是為什么我畢業后,雖然看了很多投資理財書本,即使按照上面了做了規劃,也絲毫沒有踏實的幸福感,也沒有真正地從內心覺得自己富有。
金錢觀影響了我們行動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我換了研究方向,開始刻意學習金錢觀,提高自己的財商,而不是研究投資理財的技巧。在那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我特別喜歡問別人一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金錢的?”。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行動,行動構成我們的生活。 在研究和實踐金錢觀這半年以來,我的確取得了一點點小小突破,打破了我很多的錯誤雜亂的價值觀,并且重新認真地看待金錢,開始學著和金錢做朋友。
在復盤這整個心理變化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我經常把金錢和道德綁定在一起。但明明世界上這么多令人尊敬的富豪,例如比爾蓋茲,扎克伯格,洛克菲勒,巴菲特,查理芒格,他們的存在就證明了有錢這件事跟是你是不是一個好人,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決定錢價值好壞的永遠是使用者本人,而不是錢本身。我們普通人,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正確地看待和使用金錢,而不是直接把有錢等于貪得無厭掛在自己的頭上。
下一篇會跟大家分享:如何打破和重塑我們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