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汗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金匱·痙暍病》篇有:“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黃湯本為傷寒表實無汗之方,針對濕邪在表,用麻黃加術微微發(fā)汗,以散在表之濕邪。另越婢湯、越婢加術湯、桂枝湯,亦屬汗法范疇。
二、吐法
病邪在上,通過嘔吐以排除病邪。《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其高者,引而越之”是吐法的理論依據(jù)。《金匱·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說:“宿食在上,當吐之,宜瓜蒂散。”這是病邪在上,因勢利導的方法。但是吐法用之不當,易傷正氣,故目前中醫(yī)臨床上用吐法的不多。
三、下法
病邪結在里之實證,宜用下法。《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一般實熱相結證,用寒下。如《金匱·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說:“脈數(shù)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此邪在腸胃之下法。然亦有停痰留飲,瘀血內(nèi)蓄等證,須去舊生新,如《金匱》下瘀血湯、大黃?蟲丸之類屬之。
四、和法
邪在半表半里或證屬寒熱錯雜,宜用和法。和法包含著和解和調(diào)和兩種治法。《金匱·嘔吐噦下利病》篇說:“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此指邪在半表半里,癥見寒熱嘔吐,雖是論雜病,卻從少陽證角度,以疏解清熱,和胃降逆。
五、溫法
寒證宜用溫法。《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治寒以熱”,是用溫法之依據(jù)。《金匱·痰飲咳嗽病》篇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飲為陰邪,易陽氣,而陽能運化,寒飲自除,故用苓桂術甘湯、腎氣丸之類。另如溫法方,《金匱》大烏頭煎、通脈四逆湯均是。寒與虛常并存之,故溫法亦多與補法配合,如當歸生姜羊肉湯即是。
六、清法
清法多用于熱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熱者寒之”“治熱以寒”,為用清法之理論依據(jù)。《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篇之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及《金匱·痙暍病》篇治“太陽中熱”之白虎加人參湯,治“熱利下重”的白頭翁湯均屬清法。
七、消法
消法多用于邪結在里而未盡實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堅者削之”“結者散之”,是用消法的依據(jù)。《金匱·瘧病》篇說“此結為癥瘕,名曰瘧疾,急治之,宜鱉甲煎丸”。《水氣病》篇的枳術湯亦是消法。凡氣郁、血瘀、停痰、積食、癥瘕、積聚多可采用消法。
八、補法
虛證宜補,《素問·三部九候論》說:“虛則補之。”《金匱·血痹虛勞病》篇的黃芪建中湯、酸棗仁湯、腎氣丸、當歸生姜羊肉湯均屬之。補法是對氣血陰陽、臟腑虛損給予補益的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即是。
何任教授強調(diào):《金匱要略》方之運用,自以遵守各方原篇主證為依據(jù),視臨床情況,辨證論治用之。以古為今用之精神,往往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常可擴大方劑應用范圍。然則方藥之加減,自當離不開《金匱要略》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