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大學時從不是個優秀的學生,我趴在教室的角落里半夢半醒地上著專業課,我逃掉整個學期三分之一的二外課,我在聽力課上裝模作樣地戴著耳機把頭埋在阿加莎的小說里,我在期末考試前兩天不眠不休地自學完整個學期的課程。因此畢業時,我沒有收獲半毫獎學金,沒有拿到半張獎狀,我拿著一個勉強得了良的畢業論文,就這樣為我的大學畫上了個不太光榮的句號。在離開學校時我看到老師投向我的目光,從那雙眼睛里透出的憂慮,無比厚重。
大學畢業后,我也依舊算不得是個優秀的成年人,和無數苦惱的畢業生一樣,過著沒有車沒有房沒有男朋友的平凡日子,可是好在我死守住熱愛上進這唯一的優點,把大學畢業后的人生進行了這樣的分劃——畢業五年后,畢業十年后,畢業十五年后,畢業二十年后……并且執著地相信,每一個階段里我所付出的或薄或厚的努力,都會帶我到達不同的人生。
這樣的幾年自己和旁人都清楚地看到,一個念書時成績糟糕看起來沒有太多出路的女孩子,畢業后卻竟然一點點地成為著更好的一個人。畢業至今尚未滿五年,我此刻的生活是這番模樣:我保持著每周至少讀兩本書看一部電影的習慣,每天記錄大量的文字專注寫字的夢想,我每個周二晚上去學習日語,我一個月出現在跑步機上的次數不少于二十次,我每個月有計劃地從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作為旅行的經費……我比幾年前剛畢業的時候苗條了,精神了,開朗了,視野開闊了,而我對這世界越來越多的“無知”和“質疑”,也使我迫切地需要讓腦袋里的內容充實起來。這樣的幾年,我從沒有放棄過一個學習的機會。
這依舊沒能讓我成為一個多么優秀的成年人,可是回想幾年前大學畢業時我的那副狼狽相,如今的我對自己一小步一小步踏實前進的樣子已經非常滿意。這些讓我意識到,我從大學校園里帶走的最寶貴的東西,不是那份塑封牢固的畢業證,也不是穿著學士服的照片,而是一種堅持學習的能力,它告訴我,大學畢業了,可是人生的學校從來不停課。
無論處于什么樣的年齡,一個人若要進步,學習就是唯一的方法。可是看一看身邊,每年有多少對未來抱有無限憧憬的畢業生,這些人中又有多少在五年后背離了當初自己內心所想的模樣?但凡畢業幾年后的人,看一看身邊的朋友,就能看到一種差距,拋開家境運氣不談,大多數的差距其實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不學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在異國住下四年,有很多當地的朋友都十分好奇地問過我,“為什么中國人對什么都不太感興趣?不愿意說英文,不學開車,非得住在中國城?”
這是一個涉及到太多方面的問題,不說個三五天的文化和歷史做鋪墊就沒辦法解答。我只好這樣回答他們,我說“我們中國人以為一個人的學習能量是恒定的,早二十多年每天讀書,提早把一輩子的學習能量用完了,所以現在沒力氣學習了。”玩笑過后,也覺得有點悲哀,我們的學習,好像極少發自內心,自小就帶著太多的目的性,缺乏自由,因而無法持久。十幾歲的孩子每天花至少十個小時在學校里為大大小小的考試做準備,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為了順利畢業或者各種可能會有用的證書通宵夜讀,而畢業后終于擁有了學習上的自由,卻又迫不及待地放棄了這種能力,三十歲的哥哥姐姐會反問你學習有什么用,四五十歲的長輩會鼓勵你多學習但從不談自己,爺爺奶奶輩的老人,像是摩西奶奶那樣肯從七十六歲開始作畫的,我未曾見過任何一個。那些曾經為了成績在深夜k書暗地里較勁的我們,長大后卻大多過上了不咸不淡的生活,這生活里有老公孩子電視機,看起來那樣擁擠,以至于沒有一本書一本英文詞典或者一盤舞蹈光碟的位置。
不乏有朋友問我,“我也想進步,可是不知道學什么呀?!”我通常會問,“那你喜歡什么啊?”答案八成是,“我也不知道啊!”又或者,“不知道看什么書,推薦給我幾本書吧!”結果八成是買來書后只翻了前幾頁,就又放在了茶幾上再也不碰一下。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但是有收獲的學習必須是自發性的,可謂自助者天助。一個人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熱愛,也必定會通過這種熱愛找到學習的途徑。
一個發自內心想要進步的有心人,能夠從任何途徑吸收到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在人生的這所學校里,一個人的信息搜索和提煉能力特別重要。這種信息搜索和提煉的能力,指的是從手中的知識里挖掘出更多需要學習的線索,再依著這些線索,去尋找相關的內容。比如,一個會看書的人從來都不會覺得“無書可看”,因為只要隨便拿起任何一本書,能夠從中搜索出的感興趣的內容,又會把你帶去不少于五本的書籍;一個餐廳的服務生,可以從經理的一通訂貨電話里學到溝通的技巧,也能從同事那里學到待人接物的準則;一個沒有接受過專業寫作訓練的文字愛好者,可以從作家的傳記以及作家的訪談中摸索出練習文筆的方法……一本書,一部電影,一份工作,一場旅行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知識不會隨此終結。能夠從有限的內容里,發掘無限的知識,這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學習中另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堅持,沒有任何人的進步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生的。我大學末期熱愛歐美電影,總覺得那是世界的另一種解讀方式,能夠讓無法“走在路上”的人守著電腦就能看到另一種文化中的若干層面。畢業后我也一直堅持著這種獨特的學習方式,前幾日統計,這幾年看過的片子大概七百余部,從最初看的時候只能發出這樣的感慨“萊昂納多好帥”,到現在可以明確自己對大衛·芬奇和伍迪·艾倫的喜好,也看到曾經從課本中背誦的文化和歷史大多都經過了加工的過程,故事總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樣的堅持,好像沒有什么大的用處,卻給了一個人漸漸厚足的底氣,它給我帶來了一點知識,這知識又貢獻給我一點智慧,這一點智慧就給了我一部分的談資,這一部分的談資拿去和博學的人交換,又讓我意識到學習的另外一個好處,我發覺自己的無知,這種無知的心境,就是推動我不斷尋找知識的動力。
和讀書時的“學習”相比,這后天的“學習”完全自由,沒有必須及格的規定也沒有枯燥的成分,因此我總是會收獲大大小小的驚喜。上個月看諾拉·艾芙隆(那時完全不認識她)的書《我的脖子讓我很不爽》,驚奇地發現這是我曾經最愛的幾部電影《當哈利遇見薩利》《西雅圖未眠夜》《朱莉與茱莉亞》的編劇,一時間欣喜無比,又搜索到很多關于她的信息。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知識并非只是你的“一次性”朋友,你總有一天會以別的方式再次遇見它。
人常常在年輕時感慨生活的無聊,又在年老后感慨時間的殘酷,卻從未想過,歲月是把殺豬刀,可只有你才有屠宰自己的權利。保持容顏,保持身材,這些都不是萬分艱難,最艱難的,是保持學習的能力。年輕時候的日子,千萬別讓自己有時間“無聊”。讀書是學習,看電影是學習,旅行是學習,學外語是學習,跳舞蹈是學習,學習就是一種有用的“投資”。它不僅讓你的生活充實有趣,也決定了你能夠為自己帶來多少幸福感,可以為社會做出多少影響,因為說到底,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他學習的能力。
作者簡介:楊熹文,網上人稱老楊,常住新西蘭,熱愛生活與寫作,相信寫作是門孤獨的手藝,意義卻在于分享。新書《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火熱銷售中,歡迎關注。新浪微博@楊熹文
微信公眾號@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