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don't be a hero”

圖片來源 http://www.imdb.com/title/tt2513074/

買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電影的首映票,錯過了少年派,不想再錯過這次。

影片細膩真實,也夸張滑稽。技術革新是為了在相同時間段里能夠更加清晰和多內容展示因人物內心情感波動而引發的面部表情變化,正如李安導演在一次采訪中說道:

因為這個我們不化妝,這里面我最想做的還不是戰爭,也不是班長的事,而是人的臉部特寫。因為我覺得你不管再大的場面,再精彩的動作,也比不上一張臉的表情的豐富,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形象。

根據維基百科信息顯示,該影片要求演員不化妝出鏡(劇情需要除外),因此演員們在拍攝三個月前開始養生,屆時才能以最佳狀況上鏡頭。一旦減少了外部裝飾,演員更加需要發自內心去表演,因為表情是無法騙人的。

難受的情緒從觀影開始到結束,一層層疊加。直到最后在心里砸成一個大窟窿。

Billy 出場的表情羞澀寡言又鎮定自若,年輕的戰士剛經歷了一場直面生死的殘酷戰爭,頭痛的心理反應尚未消除。

中場表演秀和戰場回憶是 Billy 真實面對并需要解決的沖突矛盾。

女人愛慕英雄氣味,男人好奇武器類型,沒有人知道那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新聞需要親歷戰爭的新鮮素材,電影看重英雄事跡的商業價值,沒有人想過這些是他們日常生活組成部分,來不及思考的搏斗,突如其來的轟炸,以及隨時面臨的死亡威脅。

煙火綻放的聲響在他們聽來不是歡慶的開場,而是戰場硝煙迭起的信號。他們警惕害怕,無畏又脆弱。

這個矛盾有解嗎?電影里作為哲思化身的 Mushroom 在 Billy 入伍不久后便啟發過他,人要相信因果命運,而不作他想。片尾象神的出現同樣隱喻命運安排你成為神的戰士,那么做好本分就行,不用去理對錯道德,神會給出指引。

用李安導演的話說,即

他離開了家,才找到了自己的家。

盡管沒能感受到 120 幀技術下閃動的睫毛和爆紅的血絲,但依然在影片結尾字幕滾動至最后一秒才離場,以表達對謙和又苛刻的李安導演的尊敬與感激。

對于為什么在這次作品中采用 120 幀的創新技術時,李安導演給出了三點解釋:

1、電影是一種看法,一種視覺藝術。因此我們怎么看它,和它的內容同樣重要。

我們要給他更好的理由,你光講一個故事不夠了,你要有這種體驗,要有一種你出了這個戲院,你不可能在家里看到,你不可能在電腦看到,你不會在游戲里面體會到。而且你也是要跟一群人去學一個你自己負擔不起的這么一個環境里面......要有這么樣一個儀式,要有一個時空環境,你創造給他。

2、在拍攝少年派時,李安導演開始對使用 24 幀拍攝電影的慣用技術產生了原則上的懷疑。當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出現時,迫使他必須找到解決方案。

3、呈現給觀眾觀影技術革新的背后是對打光、調度、剪輯,甚至演員的表演方式的改變,這些對于一直尋找挑戰和新鮮感的李安導演來說是自然會發生的想法。找一個新的思維模式和探索方向,而并非源于技術上的野心。

有幾個因為在夏天要拍冬天戲的鏡頭是不能用的,無論是用冷氣吹,還是擦干了汗,人體對微熱空氣產生的反應在這樣高幀數鏡頭前是騙不了人的,因為這個氣色能夠感應得進去。

當被問到這部作品是否達到預期時,李安導演坦言他并不知道,一方面沒有對比和參考,另一方面既然做技術革新,就準備挨打吧。不過他相信人類需要類似廟堂這樣公共的精神場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并且每個想法都說得通。他們互相討論或者爭吵,都無可厚非。

但愿以上這些信息可以豐富大家對李安導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觀影體驗,而盡可能選擇能夠提供高幀數的影院,以便我們更好的成為電影的一部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