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以后,我很少哭了。感動、悲傷、歡喜,這些私人情緒,于別人而言,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們,不能輕易在外人面前,裸露真實的自我。
我們習慣了偽裝和隱藏,習慣了日復一日的機械化勞作,習慣了兩點一線的重復往返,習慣了蜷縮在熟悉的黑暗角落默默吞下所有的孤獨、苦澀與寂寞。
直到這兩天,陪可愛多親子閱讀時,我竟被2本“毫不起眼”的童書擊中了內心經年累月的“病患”,療愈了。
01.友誼與尊嚴:《沒有人擁有月亮》
年齡推薦:0-100歲
這本《沒有人擁有月亮》,既適合正逐漸自立的孩子閱讀,也超適合遠離父母,獨在異鄉打拼的成年人閱讀。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書里,找到自己的縮影。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
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
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
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
曾經的鄉音 ,悄悄地隱藏
說不出的諾言,一直放心上
有許多時候 ,眼淚就要流
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
作為滬漂,曾經的我每次聽李健唱這首《異鄉人》就會默默掉眼淚,想念遠在他鄉的父母與故交。
沒想到,最近陪孩子一起讀的《沒有人擁有月亮》,竟然有一樣的神奇療效:讓人不自覺地對號入座,不自覺地想念家人和朋友,不自覺地懷念在老家肆意說方言的日子。壓抑內心許久的苦悶與孤獨呼之欲出,忍不住與書里的主人公相擁而泣。
《沒有人擁有月亮》里面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狐貍——克萊夫,一個是驢——漢福瑞。
“狐貍是世界上少數能在城市里成功謀生的野生動物之一。”
關于這一點,從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他有穩定的工作,有私人的小空間,回家可以在沙發上懶人躺。墻上有畫,窗外有景,手邊有茶,腳邊有書,一切的一切都預示著,狐貍的生活過得相當滋潤。
之所以生活條件比其他動物好,是因為狐貍足夠聰明和機靈。他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都很強。當別的動物還在四肢著地,匍匐前進時,狐貍早已學會了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學會了握筆寫字,學會了用筷子吃飯。
然而,體面光鮮的工作背后,隱藏著克萊夫孤獨、寂寞、壓抑的內心。
在這座城市里,沒有人在意他的真名是什么;沒有人關心他工作之余,想做什么,喜歡什么;沒有人會陪他說那些可親可愛的方言……
他日復一日地坐在工作臺前,完成那些既定的機械化操作。他不知道,也不在意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或許,僅僅是掙錢的工具而已。
身邊來來往往的人那么多,于他而言,卻都是形同虛設的存在,是他不敢,也不愿真心相付的傾訴對象。
所以,“大部分時候,克萊夫都獨來獨往。”
讀到這一段,我想起了自己初到上海的那段時光。9年前,因為愛情,我決意離開熱愛的家鄉,熟悉的家人和朋友,跟隨倪先生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生活。
初來乍到,僅僅在地鐵站,我就因為可憐別人沒錢坐車回家,被騙了好幾次。
久經職場歷練的倪先生提醒我,“不要輕易相信身邊的人,不要輕易跟別人多說話,透露自己太多的真實信息。上海這個大都市看著光鮮亮麗,實則潛藏著很多騙子和陷阱。”
尚未找工作的那段日子,除了倪先生下班回家陪我說話,我連日常可交流可傾訴的對象都沒有。被深深孤獨感包裹著的我,每天傻呆呆地坐在家里,看著窗外的風景,跟坐牢一樣難受、苦悶。
可出門了又如何。路上的匆匆過客,沒有一副熟悉的面孔,沒有一句熟悉的鄉音,沒有一個駐足停留,陪我聊天嘮嗑。
來自農村的我,與上海如此格格不入。
為了盡快向城里人靠攏,為了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我花了7000多塊錢,報個了成人英語培訓班,希望提高英語口語水平的同時,借機認識幾個上海朋友。可是,上課期間,除了課程銷售顧問偶爾過來與我攀談幾句,所謂的同班同學幾乎是私下零機會交流。
我的學習社交計劃泡湯了!我第一次意識到了交朋友的困難!
盡管在倪先生的照顧下,有吃有喝有住,但物質上的富足根本無法抵御內心的貧瘠與荒涼。我陷入了跟“克萊夫”一樣的困境!
再來看一看克萊夫唯一的好朋友,這頭生活境遇遠遠不如他的驢——漢弗瑞。
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到處打零工。沒有克萊夫的聰明和機智,漢弗瑞只能靠出賣勞力掙錢。
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穩定的住所,可憐的漢弗瑞時常會陷入有上頓,沒下頓的饑餓與困頓。
放眼望去,像漢弗瑞這樣背井離鄉,來上海打零工的農民工真的比比皆是。
盡管在工地干活身上總是臟兮兮的,不招人待見;盡管操著一口癟足的普通話會受到別人的冷眼和嘲笑;盡管身邊沒有家人和朋友,時常被無盡的孤獨感吞沒。可為了爭取“未來的美好”,為了供養家中老人與孩子,他們不得不咬牙繼續在大城市里艱苦奮斗。
故事從漢弗瑞撿到一封信發生了轉折。
很有意思的是,饑寒交迫的漢弗瑞根本不在意信里的內容。從陰溝里撿來這份信,僅僅因為它的紙張材料足夠好,可以用來當今日能填飽肚子的伙食。
克萊夫滿懷好奇打開了,里面竟是兩張劇院門票,而且就是當天晚上的演出。
“我們倆去看吧!”克萊夫說。
“天哪,竟有這種好事!”漢弗瑞說。
兩人一拍即合,接下了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
對于他們倆而言,踏足城市里如此高端璀璨的豪華場所,是人生第一次。
在這里,他們第一次知道,演出開始前后,可以享用美味的點心、可口的飲料;在這里,他們第一次知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劇場上演繹的正是他們倆苦樂參半的人生歲月;在這里,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在大城市的美好,第一次覺得自己活得像這個城市的主人。
他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感嘆,
“這是我們的城市!”
故事講完了,我問可愛多,“為什么書里說,沒有人擁有月亮?”
“月亮這么大,這么遠,我們本來就不可能擁有月亮。沒有人能擁有月亮。”可愛多望了望窗外的星空,毫不遲疑地回答道。
“那你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我不要像漢弗瑞一樣在街頭流浪,我希望可以一直住在家里,在你們的身邊。”可愛多指著書上掉眼淚的漢弗瑞一本正經地說道,“對于他們來說,去劇院看演出,吃蛋糕,喝飲料,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就像月亮一樣。只可惜,不能一直擁有。”可愛多攤開兩只小手,擺出一副無奈的表情。
“盡管不能一直擁有,但至少曾經擁有,這就夠了!”我摸了摸可愛多的小腦袋,小家伙似懂非懂的解釋,真有趣!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僅要學會低頭走路,也要學會抬頭看天。”
02.安于現狀or勇于冒險:《故事博物館》
年齡推薦:0-100歲
這是一個有關過去的故事,也是一個有關未來的故事。
要不要改變,是保留現狀還是走出去,我想是我們一輩子都在糾結的問題。
不管是離開熟悉的環境,換工作,還是學新東西,嘗試新方法,開啟未知的旅行......
“向周圍的大眾看齊,忙于各種世俗之事,越來越精于世故,這樣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神圣的意義上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不敢相信自己,他發現成為自己太過冒險,而使自己變得與他人相像,成為一個復制品、一個數字,混跡人群之中,也更容易也更安全得多。”
尤其是現在遍地996的當下,很多人可能都有種被異化的感覺。像是被設定好的機器,每天遵循著同樣的路線,重復著同樣的事情.....那么意義在哪里呢?
這本《故事博物館》里的主角,一只老狗,和我們一樣向往在別處的生活,卻又站在原地遲疑不決。
很久以前,他曾是周游世界的探險家,卻在一次飛機失事受傷后黯然退守,過起了安寧有序的生活,仿佛忘記了從前對未知世界的向往與渴望。唯有博物館里琳瑯滿目的展品可以證明,他年輕時精彩絕倫的冒險之旅。
博物館館藏包括——用一位愛大膽使用頭韻的評論者的話來說——“那位怪異的了不起的探險家荷馬·亨利·哈德遜發現、描述及展示的真正巨量的珍奇物品的珍藏。”
他的收藏品中,隱藏著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勒內·馬格利特的自畫像《人類之子》。
原畫中,人臉被懸空的蘋果遮擋,但仍然能看見臉的輪廓和半只眼睛。關于這幅畫,畫家說:“我們看見的一切,底下都遮擋著別的東西,我們總是想看到被遮擋的部分。人們往往對被遮擋、未露出的東西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會來得十分強烈,因為在被遮擋的可見物與袒露的可見物之間,形成了某種沖突。”
這幅畫意在凸顯《故事博物館》的主題之一:“萬物皆有故事,最悶聲不響的蛤蜊里藏有最亮的珍珠”。
隱藏著變異的人類:頭上長觸角的卡夫卡。
卡夫卡雖然去過不少地方,給友人的信里卻吐露了對旅行的極度恐懼。使他恐懼的不是旅行本身,而是變動。變動愈大,恐懼愈甚。
他還寫過一篇神經兮兮的小說《地洞》:“別以為住在地洞里就可逃避冒險,高枕無憂。生存在世界上,我們實際一刻也不得安寧,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陷入危險。”
隱藏著存在主義之父索倫·克爾凱郭爾的畫像。克爾凱郭爾最擅長用“我是誰?我該如何生活?”這類虛無縹緲的問題折磨自己。
另一個特長是為自己不出門旅行找借口:天氣太熱,時間不湊巧,舟車勞頓太辛苦,上廁所不方便,要說癟足的外語交流太麻煩……
隱藏著一截早已干枯,卻不停生長的無根神木。
枯木上刻有如尼文,對應英文單詞是“life”,意為“生命”。
除此以外,博物館內還有來自愛奧尼亞海的同心圓潮汐占卜器,北方諾特蘭王國公主贈送的毛絨玩具熊,安第斯山脈蒙特帕茲寺的合唱雀鳥……荷馬對著游客一一歷數過去的榮耀,卻失去了重新出發的勇氣。
“每天,我都會費力蹣跚著走向岸邊,看著飛機和輪船匆忙駛向異國他鄉,卻沒有帶上我。”
直到第3415號展品——英格瑪國王的死亡雕像的到來。
雕像上每一條布帶都象征著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出生、勝利、失敗、受傷、死亡……僅僅看布條的數量和圖案,就可以看透一個人的人生。
“我的死亡雕像會是什么樣子?我的最后一根布帶已經織好了嗎?”
問了自己這兩個問題后,荷馬再也坐不住了,“我的行李可能已經落滿灰塵,但我的帽子仍然合襯。”
或許這次出門會被流沙吞噬,被食人魚咬死,被水痘擊倒,但他始終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這個故事給予我最大的啟發是,永遠不要給自己設限,永遠不要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和障礙就退縮不前,永遠不要忘記路在腳下。
“萬物皆有故事。”我們的故事由我們自己創造!
回顧當全職媽媽的這些年,曾經每天沉浸在柴米油鹽和為孩子把屎把尿的日常中迷失了自我。越來越看不清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找不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后來因為堅持寫作,遇到了很多同頻的寫作愛好者,指點迷津的導師和朋友,收獲了許多珍貴的友誼,鼓勵和支持!
如今,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有人說我是個懂教育,愛孩子的好媽媽;有人夸我文筆細膩,充滿溫情;有人夸我自律自強,在經營好家庭的同時,還能擠出時間做自媒體……
“謝謝你,沒有放棄你自己!”今天,我想對自己說一聲謝謝,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注:圖片源于實拍。
本文由茶茶說道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簡介:持有語文教師資格證的全職寶媽,愛孩子,愛文字,愛做夢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