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常說,是讀書改變了她的命運。
那年春天,母親在自家院子里喂羊,我的大姥爺(母親的大伯)從山東的一所學校退休回到家鄉,看到13歲的母親還在家里跟著姥姥操持家務,問姥爺為什么不讓母親上學?姥爺訥訥的說:“丫頭上學有什么用?將來都是人家的人!再說,家里也沒有閑錢讓她上學!”
大姥爺生氣的大聲說:“糊涂!”最后,在大姥爺的據理力爭下,姥爺終于同意讓母親去讀書。大姥爺說:“讓孩子去讀書,錢,我出!”
第二天,母親在大姥爺的陪伴下走進了夢寐以求的學校,開始了她的讀書生涯。
母親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所以,讀書非常刻苦。回到家里,除了幫助姥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之外,剩余的時間都在大姥爺的屋里學習。在大姥爺的輔導下,母親用三年的時間讀完了本應讀五年的小學。并且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鎮里的初中。
三年的初中生活開闊了母親的眼界,她的世界不再是家務,農活,喂雞,放羊,她被一雙無形的手牽引著踏上了一條通往幸福日子的諾亞方舟,在行走的過程中,她重新認識了世界,原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三年后,母親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師范學校。因為那些年讀師范學校是不需要交學費的,而且學校還會定期給學生發放紙筆等學習用品。這也是母親選擇師范學校的主要原因。
母親考上師范學校的第二年,大姥爺去世了。大姥爺一生無兒無女,在農村,沒有子女的老人是被村里的鄉親小看和取笑的。母親說:“大伯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愿意為他披麻戴孝送他走。”
村里人都說母親有情有義,他們不知道,這個老人的出現對于母親來說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他改變的不只是母親的生活,他改變的更是母親和她的后代的命運!
母親如愿以償的當了一名老師。在畢業的那一年,母親邂逅了她的愛情,成功牽手我的父親。成就了她一生引以為傲的婚姻。
母親退休后,養花,種草,修身養性,注重養生。她還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天都會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抄寫一段五百字左右的文章,有時是一篇故事,有時是一篇短文,有時是兩頁菜譜……如今74歲的母親,視力越來越差了,可是只要是在家,這個習慣就從未間斷過。母親說:“可以練練字,也可以預防老年癡呆,更健康呢!”
我知道,其實,她是在用她的方式,對那個改變她命運的老人的一種特殊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