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5日。
雖然是國慶假期,仍是忙了一整天。一早送孩子去英語教學機構上特訓班,然后與同事會合,驅車幾十公里去大鵬半島,與潛在合作伙伴交流。再然后又驅車幾十公里趕回來,再去接孩子回家。
也許是兩天沒有跑步的原因,回到家里,處理了一堆白天來不及處理的微信留言后,突然感到很疲乏。把工作先放在一邊,戴上耳機聽歌。平日寫文時,我喜歡一個窗口開著寫文的軟件,另一個窗口則播放《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競賽類音樂節目,喜歡看這類節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這些競賽類的節目中,每個歌手不僅在表演,而且也在比賽,所以在他們的歌聲中,不僅能聽到歌曲,而且還能聽出創意,聽出創新,聽出斗志,這些歌聲中的情緒對于刺激我寫文的創意有很大幫助。
今天播的是《我是歌手》第三季,聽到古巨基唱Beyond的《情人》。古巨基從影以前做電臺主持人時,曾多次采訪Beyond樂隊,與黃家駒算是很熟悉的朋友。也許是因為今天在聽歌時沒有寫文,比較專心吧,在古巨基的歌聲中,忽然聽出了他對黃家駒的那份刻骨噬心的思念,每一次轉音,每一個顫音,每一絲低吟,都飽含著那份對過去那段歲月的深情與回憶。
而這歌聲把我也突然拉回了那段歲月。我這一代人是聽著Beyond長大的,《大地》、《海闊天空》、《光輝歲月》等等,都耳熟能詳。雖然我從來不追星,沒有偶像,但是在聽到黃家駒從舞臺上摔下來的消息時,也與眾多歌迷一樣,一直揪著心,每天追著電臺關注事態進展。但很遺憾,最終,黃家駒還是離開了我們。
現在回想起來,在那一陣子前后若干年,時不時總是有曾陪伴我成長的公眾人士離世。首先是三毛,《撒哈拉沙漠》、《哭泣的駱駝》等書已不記得翻了多少遍,書中那樂觀、堅強、悲天憫人的情懷對當年還在迷茫的少年,影響如此之深遠,以至于從收音機中聽到三毛的噩耗后,我有一個星期都過得迷迷糊糊。隨后,陸續是黃家駒、陳百強、羅文、張國榮、梅艷芳……這些曾伴隨我從少年成長到青年的公眾人物,每一個的離世,在當時,就如同在人生的諸多支撐中忽然抽走了一個。
隨著自己的世界觀的逐漸成熟,這些支柱抽走的影響越來越小,剩下的更多的是:失落。他們的作品曾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們的形象、他們本人,也隨著這些作品在心頭的不斷重復而蝕刻在了自己的生命中。他們每一個人,就如同一個距離很遠的老朋友,時不時伴隨著新作品的問世,傳來一聲遙遠的問候。但忽然間,這問候不再有了,忽然間,這個人成了要在紀念中追尋的影像。
第一次近距離直面生死離別,是在30多年前,一個知己好友意外辭世,影響我長達三年之久。六七年前,在一次山難中,一個山友在身邊停止了呼吸,我們在山中一邊抬著隊員下山,一邊等待支援,水糧全盡,午夜時分獲得支援物資,凌晨4點多出山與救援隊伍匯合。
經歷了這么多年對生命的思考,抄了多年的心經,抄寫了數百遍“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之后,本以為我對生離死別已很灑脫,但不久前,事業合伙人的突然離世,仍然給了我重重一擊,告別儀式的當天,酩酊大醉。
說他們是生命中的過客,但他們卻在走過時,在生命中狠狠地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痕;說他們是生命中的貴賓,但他們卻倏忽而來倏忽而去,不留一絲余地。
工作好忙,事情好多。在繁忙的工作中,本早已將這些歸為往事,塵封在心底。今天,不經意被古巨基的歌聲擊中,如同投入湖底的石頭,又掀翻起來,漣漪混著泥土,在心中翻滾。
被翻起的,不僅僅是這些陳年往事,同時還有對生命的再思考。
30多年前的知己好友離世時,我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迫使自己接受再也見不到這個人的現實,也觸發了第一次嚴肅的生命思考:如何面對這如此無常的生命?
在當時的少年壯志中,我得出的結論是:人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長短,但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命質量。與其為能活多久而煩惱,不如抓緊當下填充生命的質量,讓自己即使在意外來臨之際,也不會有遺憾。所以,在那隨后的三年,我幾乎是用一種偏執的狀態學習和擔任學生工作,直至高中畢業。在高中畢業后,第一次去拜祭好友的墓地,才釋放出積壓了三年的情感與情懷。
倏忽三十多年過去了,從懵懂的少年變成華發早生的中年大叔,自己的孩子也快到思考人生的年齡了。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紛紛擾擾離離合合之后,再面對無常的生命,追求生命質量的心不變,但對“質量”本身的觀點多了一些新的體會。年少時,認為所謂“生命的質量”,就是“事業的成就”,因此,幾乎將所有心力都放在事業的追逐上。
而在這三十多年對事業的追逐中,跌宕起伏,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時而躲進小樓,時而直掛云帆,慢慢懂得了事業的成就大小并不是生命質量的尺度,在此過程中這些激昂、蟄伏、挫折、榮譽、掙扎、守候等等,本身就已是“生命的質量”了。生命的質量,通常不是一顆璀璨的毫無瑕疵的,卻可以一眼看穿的鉆石,而是層次豐富包羅萬象難以捉摸但又回味無窮的老酒。
三十多年后,再次思考生命,在“奮斗”之外,多了一份“欣賞”:無論曾經有多少磨難,無論曾經有多少榮耀,都是形成今天的自己的素材,正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萬般經歷,使我成為今天的我,這些經歷,是不可替代無可替代的深刻,使我們不得不去欣賞。因為有了這份欣賞,所以學會了和解,學會了包容,與命運和解,于萬物包容,因為有了這份欣賞,所以學會了:平常心。
山友送了我一本書——《正見》。書中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地享用那杯茶。
過去,是過去了的“今日”,未來,是即將到來的“今日”。一切今日,都會成為過去,一切未來,都會成為“今日”。
而今日,我還活著,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