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自己身體健康出了狀況;同時人到中年,開始思考自身存在的價值,內心迷茫而又難以擺脫。糾結之下導致身心俱疲。
反反復復之后,內心終于錨定。之后振作起來,嘗試各種辦法積極調理身體,近半年竟有了很大起色。身體狀況好了,精神狀態隨之陽光起來,主觀上有了意念和信心。第一件要緊事,就是抓住自己的幸福,耐心的陪在孩子身邊。
其實在對孩子的期望上,我和元爸的初衷是一致的:孩子的健康和情商培養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很快會長大,并且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行走于社會,那么怎樣才可以與自己、他人以及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呢?這個環境很寬泛,即是家庭這樣的小環境、也同樣每天面對社會這樣的大環境,還可能是某些特殊時刻險惡的自然環境,不一而足。好的情商在孩子面對逆境的時候,可以一一化解難題,在日?,嵥榈纳钪胁槐回撁媲榫w困擾。
做到內心安定,不隨波逐流,有些時候并不容易。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下面的經歷:本來內心很篤定的我,隨著孩子上學以來,在老師和家長們的輪番洗腦之下,在學校升學以及排名的壓力之下,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初衷不知不覺的就背離了。我開始重視孩子文化課的成績,逼孩子每天練琴、讀英語、寫作業。雖然沒有像大多數孩子一樣給他報什么課外的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但是我不再像從前那么淡定。開始隨著周圍環境被慢慢地卷入旋渦。
好的情商如何獲得?
從小塑造和培養優秀的品格和素養。哪些屬于優秀的品格和素養,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我能想到的諸如努力、堅毅、勇于擔當的品格,同事兼具一顆公平正直的心,再成就沉穩隨和的心性,那么就非常完美了。
最近一直在思考著如何高質量的陪孩子成長。今天讀了三聯上幾篇專門探討孩子教育的文章后,對自己頗有啟發。
文章主要講的是學校和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北京實驗二小,作為全國最優秀小學校在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
在課堂上,中國的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法,而歐美國家基本進入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和互動?,F在有一種更前沿的提倡:學習的共同體。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和引導者。這種做法并不普遍,但是已經有老師接受了這種想法并且在有意識的實踐。
我非常欣賞這種想法。很多家長和老師未嘗不想這么做,只是在現有這種教育體制下,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這種風險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承擔的。薩爾曼·可汗說:學校和教師都越來越不敢或不愿試錯。與其他產業相比,教育顯得落后,它缺乏企業式的及時糾錯與反饋機制,人們即使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也缺乏科學嚴謹的方法去測評改革的結果。學校不像那些游戲公司,一款新的游戲上市,馬上獲得上百萬人的反饋,立即進行修補和調整。
方向有了,方法也具備了,那么下一步監督自己執行就好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優雅地放下身段,與孩子一起成長,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平等地和他探討問題。說起來比較輕松,做起來并且養成習慣,最后習慣成自然,對于我來說,是有難度的。
今天之后,我想,自己會再次回歸最初的美好初衷:努力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該放手時自己決不再大包大攬,該講的原則也絕對不容討價還價。但是,這一切都將是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
耐心陪孩子長大的過程,同時也是自己成長的過程。原來對這一點認識不夠,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凌駕于孩子之上。
還是那句話,努力做好自己。
有些時候,行動勝于語言。
后記:
感慨,“人生無處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