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學時,對哲學還是比較欣賞的。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特別是理科生,對該科可謂是深惡痛絕。為啥?因為那些話相當之枯燥,而且大多數(shù)老師都是照本宣科,無任何樂趣可言。但是,在老王看來,卻都是些金玉良言。唯一有點遺憾的是,全是一言堂,通通是馬夫子講的,貌似除了馬夫子,不知還有哪些其他人。
今天,無意中瀏覽一標題黨文《比清華還牛的學校》,實際上指的是西南聯(lián)大(抗戰(zhàn)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等幾大高校在昆明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看過《無問西東》的人一定都有印象。其中,提到了該校的 幾大名人,馮友蘭就是其中之一,這人是誰啊?老王,對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還是比較自信的,扎沒聽說過?更搞笑的是,老王認為他是一女老師,哈哈!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中國哲學簡史》享譽全國,《人生的境界》、《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被編入中學教材。1915年畢業(yè)后考上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在開封一個中等學校教書,不久考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研究生,回國后,在燕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 抗戰(zhàn)期間,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歌曾出其手。曾長期任教清華大學,歷任清華及西南聯(lián)大文學院院長、清華校務(wù)委員主席,對現(xiàn)代中國哲學研究有重要貢獻。燦若群星的西南聯(lián)大竟然被認為只有“三個教授”,馮友蘭、陳寅恪各居其一,唐蘭和劉文典合二為一。在西方學術(shù)界,他被認為是現(xiàn)代哲學史上“最先具備哲學史家資格的學者”,是西方人了解中國哲學的必經(jīng)之路。對于許多西方人來說,馮友蘭就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就是馮友蘭。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中國哲學類竟有如此神人,現(xiàn)將其精華與諸君分享。
大咖的話
0、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于潛默。--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
1、人在學問途上要知足,學歷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時候就要讀書--立學于勤,方有所成。
2、對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 ----《中國哲學簡史》
3、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yè)的人。 ----《中國哲學簡史》
4、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觀點上。所有這些觀點都是相對的。《齊物論》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遠在變化,而且有許多方面。所以對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許多觀點。只要我們這樣說,就是假定有一個站得更高的觀點。如果我們接受了這個假定,就沒有必要自己來決定孰是孰非。 ----《中國哲學簡史》
5、人不一定應(yīng)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yīng)當是哲學的。 ----《中國哲學簡史》
6、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以外的東西。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圍以內(nèi)。因此,人只有已經(jīng)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后,對于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
7、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yīng)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后,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
8、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賦,立功靠機緣,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堅持。--馮友蘭 《馮友蘭讀書與做人》
9、各人有各人的境界,嚴格的說,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的境界,一個個體底境 界。沒有兩個個體,是完全相同底,所以 亦沒有連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但 我們可以忽其小異,而取其大同。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馮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