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謂的習慣養成
從我接受寫作100天的挑戰開始,到今天已25天了,在第21天那天,我寫了一篇《孩子的習慣和性格哪個更重要?》,文中提到,習慣21天就能養成,有的說100天,而孩子受到的精神暴力,才真正影響她的一生。
我不是想推翻這個觀點,精神暴力的確影響孩子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想問的是,21天真的可以養成習慣嗎?為什么過了21天,我還天天在想著,一旦100天到了,我就葛優躺,去他的簡書!
所以,習慣它就是海市蜃樓?
當然,有感覺時還會繼續來簡書寫,那是因為我想寫,但肯定不是天天。為什么來這里寫,而不是別處?
這么看,有點習慣的意味。
這有點像高考結束后,我們把書燒了,把文具砸了,可是,大學還得繼續上,就算工作了,還會時不時看看美劇學英語,做做奧數寫寫文。
所以,這是所謂的習慣養成嗎?
2.刻意在煎熬的習慣養成不了
想不通,找知乎。以下斜體為引用探索者19和一熏的回答。
隨便舉個例子好了,諸位都早起了十二年,上了大學以后……
——這簡直是暴擊!
我在高中的時候在《讀者》里看到這個介紹,然后我堅持了21天鍛煉身體,然后第22天的時候,我對自己說“終于完成了,我應該有鍛煉的習慣了。結果,你可想而知。
——《讀者》毒雞湯啊!
最近看到一文章說有研究表明65天才比較容易形成一種習慣。當然,這也應該只是一個統計結果;如果你刻意去數著65天后就以為解脫了,那也許也很難形成一種習慣。
——所以,就算堅持了100天,刻意在煎熬的也不會持久。
不同的習慣,不同的人形成習慣的時間需要是不一樣的。
——因人而異。
3.知乎的回答給了我兩個啟示
首先,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我懶散,所以習慣養成時間必然較長。但我寫文是有點小功底的,不太費勁兒,有時樂在其中。
其次,我寫簡書感受如何?
是在煎熬嗎?有時候是,比如一天都沒發生什么,也沒去思考時,我就挺煎熬的。想寫個回車鍵的詩湊數。
當我有靈感時,大腦高速運轉,其實挺享受的。所以才會說100天后就撂攤子,但有可能偶爾還寫。
那么,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時,我們考慮這兩個因素了嗎?
一是孩子的先天氣質是什么類型?
如果是目標導向型,可能時間較短,過程不用費心,孩子將百折不回。但家長千萬要重在方向指引,跑偏可能也…百折不回。
如果是容易受情緒困擾的憂郁型,可能時間長些,就要重在過程。
二就是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父母和孩子進行權利之爭,以為是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孩子是不滿的、壓抑的情緒,那么這個習慣就算堅持了數年,也會一朝瓦解,而且變本加厲。
4.阿德勒說,帶著目的去行動。
從一個習慣換成另一個習慣,讓人很不舒適。那么,用“擴大舒適區”代替“走出舒適區”,心里就舒服多了。
如何“擴大舒適區”呢?還是覺察需求,就是目的。
如果把希望改善的習慣當成需要,并且覺得這個新習慣能夠讓自己很愉悅,比如做事情更有動力和目標,變得更有耐心和毅力,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感受可能會不一樣。
對孩子來說,他們對于一些事情是否重要,和大人的理解不同。因此,他們的判斷在于,這個習慣是否讓他們愉悅。
比如刷牙,大人嘮叨,一定不利于養成習慣;如果通過讀繪本,游戲的方式,就有助于養成習慣。
此外,還要考慮反饋。
如果這個習慣能帶給正向的短期反饋,那就更有利于習慣養成了。
比如我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21天就要買買買!
比如我在簡書寫了一篇關于舒適區的文,得到了幾百個贊和評論以及7000多閱讀量,我就收獲了大量的短期反饋,讓我更加認真對待100天挑戰,雖然想過,但至今還沒發過回車鍵詩。
比如孩子早上一直起得晚,做事磨蹭,上學總在遲到邊緣。
可以在偶爾孩子早起早去上學的時候,讓孩子品嘗到獎賞。比如,朝霞是早起者的獎賞,我們帶上望遠鏡;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那早起的人兒有蛋糕吃;和爸爸或媽媽在路上有個美好的不緊不慢的閑聊,只說開心的。
作為一種驚喜,而不是賄賂。賄賂是“如果你……就可以……”
如果孩子堅持了一周早起,則可以用慶祝的方式,給予獎賞,比如去哪兒玩。同樣,不是提前告知,不是“如果你……就可以……”
正面管教認為,賄賂會讓孩子胃口越來越大,而且是種侮辱,那表示你認為孩子沒有能力,是需要看著蘿卜拉磨的驢子。
5.阿德勒又說,帶著不完美的勇氣去行動。
如果孩子已經堅持很多天早起,偶爾一兩次遲起,就等于新習慣被破壞了嗎?
如果寫作群里大家已經堅持很多天,天天打卡,可能有天要請假發紅包,就等于新習慣被破壞了嗎?
如果你覺得是,那是完美主義在作祟。
許多人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會有回到老習慣的可能,但只要對于新習慣形成的需要還在,即使老習慣偶爾出現一兩次也不會覺得沮喪,反而能成為一種觀察:我竟然可以覺察出老習慣。得以促成新習慣的養成。
所以,我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只要我們有保護好自己的夢想。
我們不用焦慮孩子的不完美,只要我們給予充分的鼓勵,而且早睡早起效率高的孩子也會收到學習和生活上的正面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