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感同身受,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個孩子,當身邊的環境甚至父母都讓自己感到困惑無助時,閱讀一本好書是為他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原來生活可以這樣,原來有人和我一樣,原來這就是人性,原來這件事這樣做更好。
米勒老師懷著滿腔的熱忱走進課堂,花了整整一個月來制定教學計劃,結果結局竟是一場災難。所有計劃土崩瓦解,孩子們沒有從她選的書中獲得多少情感共鳴或知識收獲。據說老師從前是怎樣被他的老師教的,現在就會怎樣教她的學生。米勒老師開始感到焦慮,擔心自己不能讓學生像自己一樣體驗到全情投入的閱讀之樂。然后她開始大量閱讀和學習,發現自己教閱讀的方式似乎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然后她開始學習前輩的經驗,把教室變成工作坊――一個學徒跟師傅學手藝的地方。她開始有意識地讓學生自主選書和閱讀。并且繼續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最終找到了最適合自己,最有效引導孩子閱讀的方法。
“閱讀既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情感的旅程,身為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踏上閱讀之旅,教學生看懂閱讀的地圖,在他們迷路時告訴他們怎么做,但這個旅程終歸是他們的,要由他們自己去完成。”
在長時間的摸索后,米勒老師說自己頓悟了“現在,我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自己可能永遠也抵達不了“教學天堂”,但只要我始終保持對閱讀的熱愛,并向學生展現一名讀者真正的生命內涵,那么我將越來越接近這個天堂。”
文中提到一位蘇珊老師,她的信條是:“當你覺得你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時,你就該退休了。”她鼓勵米勒老師堅持嘗試并不斷學習。
堅持嘗試并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