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豆腐
我的家鄉(xiāng)有一種豆腐圓子,根據(jù)方言翻譯的話,似乎是叫“荽融”或“水龍”。做法是將豆腐搗碎,加花生米、肉屑、紫菜、香菜搓成小丸狀,裹上薄薄的一層淀粉,放鍋里蒸熟后即食或做湯。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曾是家鄉(xiāng)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可現(xiàn)在不常見了。大概是因為現(xiàn)在都過上富余的日子,豆腐不受待見,不上席了。
可它偏偏叫人懷戀啊!雖然熟食店里有的賣,但總咂不出味道。過去在臘月里挨家挨戶要磨豆腐,正月里人多,通常人家少說也磨個數(shù)十斤。“水龍”是必做的,做“水龍”的人家多少算是盈余的。還吃不掉的做成咸豆腐、油豆腐。油豆腐是豆腐切成小孩巴掌那樣大一張,炸成金黃,鋪在陶罐里腌制,灑一層鹽巴,再放一層豆腐,可以吃到來年臘月磨新豆腐。我舅上中學的時候寄午,中午蒸飯就把油豆腐置在米上,待飯蒸熟時整盒咸香,一塊油豆腐下一大盒米飯將將好。
我們那磨豆腐全靠人力,各家各戶全憑自家力氣。磨豆腐是個苦差事。汪曾祺寫《辜家豆腐店的女兒》里面說:夜里思量千條路,清早起來依舊磨豆腐。足見磨豆腐之艱辛,又賺不了什么錢,我小的時候已經(jīng)沒人賺這個錢了,點漿都是自家點的,要點的時候喚來略懂一點的鄰里指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