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讀書筆記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里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沒有所謂的天才,任何人學習一個技能,都得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才能成為高手。

聽到這個消息,大部分對「有追求」的人有個反應:

「我努力湊湊,湊夠一萬小時,我就是高手了」

這種想法,其實是誤讀的《刻意練習》,以為只要練習了一萬個小時就是高手了。

破除幻想,輕裝上陣。

其實這本書的核心不是「練習」,是「刻意」。

人類心里其實分為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學習區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習得的。

在舒適區,得心應手,到了學習區,會有一點點恐懼,恐慌區則是壓力山大。一般人都「選擇」待在舒適區里。


舉個例子:

有人號稱「十年工作經驗」,其實本質很可能是,一年工作經驗+九年重復經驗。后面的九年幾乎沒有進步,只是重復第一年的經驗,一直在舒適區打轉。

大部分人,工作經驗可以勝任工作后,就停止了學習。以為自己達到了「一招鮮,吃遍天」的程度。把機械的重復當成學習,自以為在向「一萬小時」邁進。

很多人,很有上進心,每天努力上班,刻苦學習。每天都很忙碌,很用心,但就是工作沒起色,學習沒效果。越努力,越自卑。都快懷疑人生了。

這就是:

有目的的練習與無目的的練習的區別。

本質上是:

低效的勤奮者。

說句狠話就是:

沒用腦子

學習一項技能時,不能只盯著時間, 要多用腦子思考,不停的離開舒適區,進入學習區,讓自己一直處在刻意練習狀態。

刻意練習自己的薄弱環節,快速迭代,有針對性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經常和家人、朋友復盤,了解那些是無效的方法,那些有待加強的。

刻意練習不是盲目的、機械的練習,而是有針對性的、有系統的學習。

機械學習是沒辦法成為高手,刻意練習就是讓自己進入學習區,帶著不適、恐懼、不確定性,一起同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